楚天都市报记者卢成汉 通讯员黄浩明
“芳芳今天给我剃了个头,感觉人都精神些。”18日,72岁的姚美珠婆婆说,芳芳剃头不要钱,已有7年多的时间了,事情虽小,却让人心里暖和。
这样一句普通的话,也时常出自东西湖区慈惠街八向大队3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之口。
老人们口中念叨的“芳芳”,名叫王汉芳,今年43岁,她是东西湖区慈惠街一名普通环卫女工。
热心快肠的女剃头匠
18日下午,王汉芳拎着剃头工具出发了。
“姚婆,给你理发来了。”闻讯,姚美珠婆婆笑咪咪地迎了出来,她切开门前柚子树上摘下的柚子,一个劲地说,甜得狠,先吃了再剃也不迟。
不一会儿,倒水、洗头、系上围裙,汪汉芳麻利地开始给老人剃上了头。
“您一根白头发都没有,哪像七十多岁的人。”王汉坊一边剪发,一边与姚婆婆聊天。姚婆婆顿时脸上笑开了花,生活好了,心情舒畅,当然显得年轻。
说话间,半个小时过去了,姚婆婆的头发理好了。老人拿出镜子,左顾右看,“感觉人精神多了。”
王汉芳从2013年4月开始,像这样义务上门,为30多位老人理发,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多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
王汉芳是蔡甸区人,20年前,她学会了理发手艺,在当地为村民理发。2000年,她出嫁了,落户东西湖区慈惠街八向大队。丈夫在外开车赚钱,她在家门口,支起了一个店子,开店为居民理发。
“剃个头,别人5元她只收3元,别人涨到20元,她只收10元。”姚美珠婆婆说,当时,她总是比别人收得少。而王汉芳却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少收点是应该的。无论老少,她笑脸相迎,小店里时常传来欢乐的笑声。
2013年3月,八向大队安排王汉芳到大队部从事后勤工作,负责厨房与卫生工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汉芳还不时给腿脚不便的老人,将队里分发的物资送到家里。老人们说,大家不喊她的大名,亲热地喊她“芳芳”。
义务为30多位老人理发
王汉芳所在的八向大队,距离街道集镇8公里。到集镇上的公交车,每1个小时一趟,老人们出行十分不便。2013年3月,王汉芳调到大队部工作后,关掉了理发店了,老人们理发,要到集镇上去。一趟下来,需要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我老伴没法乘车去集镇理发,你能不能抽个空理一下?”2013年4月的一天,张爹爹找到正在清扫保洁的王汉芳,称老伴马婆婆由于患病,行动不便,已经有3个月没有理发了。
“您莫着急,我下了班,就去理发。”王汉芳说到做到,下班后,她从自己家里翻出剃头工具,骑上电动车,赶到马婆婆家,给老人剃了头。临走时,她留下了电话号码:“需要递头,打个电话我就来。”老人十分感动,要给剃头费,王汉芳说什么也不收。
“我不开理发店了,老人们剃头就不方便了。”在回家的路上,王汉芳想到这里,决定利用空闲时间,免费给老人剃头,随叫随到。丈夫心疼她,环卫工作本来就很辛苦,再上门去理发,会更累。“理个发不累,就当是休息。”王汉芳的话,让丈夫放了心。
93岁的范忠华爹爹,行动不便,王汉芳多次上门给他理发后,掌握了老人一个规律,每隔40天,如果不理发,感觉头上有火一样,浑身不舒服。她不请自到,间隔40天左右,就来给老人理一次发,范爹爹逢人便夸“芳芳是个好媳妇”。
2018年,王汉芳拿起了扫帚,从事环卫工作,虽然工作变了,但她义务为老人理发的行动,一直没有改变。7年多以来,八向大队的30多位老人,再也不用辗转8公里,到集镇上去理发了。
“只要老人需要,我永远是他们的剃头匠。”20日,王汉芳如是说。
善解老人心结的“媳妇”
常年与老人接触,王汉芳与老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芳芳跟我们老人的感情可深了,有求必应。”姚美珠婆婆说,武汉解封后,她有点馋肉,便托她到集镇上买点肉。王汉芳一口答应下来,不仅给她买了五花肉,还想到老人喜欢喝汤,买回了筒子骨和莲藕。
吃着蒸肉,喝着筒子骨藕汤,姚美珠婆婆说,开公交车的儿子儿媳虽然不在身边,芳芳却就像是自己的儿媳妇一样,让她解了馋。
78岁的张秀华婆婆十分爱美,一次理完发后,张婆婆向王汉芳“诉苦”:每次理发后要不了几天,头发老是“翘”,蛮不好看,“有没有办法让头发顺一点。”
王汉芳笑着说,抹一种头油,就可以解决您的烦恼。2天后,张婆婆拿到了王汉芳买来的一支头油。老人擦了后说,“头发顺多了。”
在理发时,王汉芳还善于与老人们拉家常,及时排解老人的心结。72岁的黄宝珠婆婆告诉王汉芳,她的儿媳患了重病,医生让她少吃肥肉。但儿媳禁不住嘴,偷偷吃。其读高中的孙子,儿媳也因病照顾不周。为此,老人十分生气。
“儿媳因病孙子照顾不周,情有可原。您老少一些责怪,多搭把手,一家人度过难关就好了。”在王汉芳多次劝导下,老人解开了心结,担起了照顾孙子的重担。如今,老人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公司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