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到访崇明,称赞这件事做得好

2020-11-21新闻23

崇明位居长江与东海交汇处,三面临江,东濒东海,出可掌控海邦,退则负险固守,素有“大江门户”“十郡屏障”之称,自古以来是沿江(长江)沿海(东海)的军事要塞。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在我国近海恣意横行,中国海疆有海无防,海防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大清水师的积弱落后,晚清重臣左宗棠指出:“与其购铁甲重笨兵轮争胜于茫茫大海之中毫无把握,莫若造灵捷轮船专防海口扼要之地,随机应变,缓急可资为愈。”同时主张:“不争大洋冲突,只专海口设防。无事则巡缉洋面,尽其力所能到,以靖海盗;有事则齐集海口堵御。”这种关注海口、专守河口的海防策略,虽属消极防御,缺乏海权意识,但对于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的大清王朝而言,却亦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

左宗棠(1812—1885)是洋务派领袖之一,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两江总督,曾组建楚军,力主抗俄,收复伊犁,参与镇压太平军,为清政府屡立战功,厥功甚伟。晚年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海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光绪七年(1881),年届七十的左宗棠临危受命,出任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廉颇老矣,但他壮心不已,夙夜忧叹,兴修水利,改良盐务,推进洋务,加强海防。为防御西方列强屡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他深入两江,频频巡察,组建民间渔团,增设船炮大厂,海陆兼顾,显现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卓越的战略眼光。所谓渔团,是一种源自民间又受官府统领的军事组织。它雇募渔民水手,通过集训操练,辅助水师海防,协同官军作战,最终成为海防系统的组成部分。

光绪九年(1883),左宗棠为激励军民抵御外侮,对各地渔团开展巡视。9月20日,亲临长江下游,先后视察靖江、江阴、通州、海门渔团。第二天,不顾舟马劳累,抵达濒临东海的崇明十滧港。时值初秋,江风吹拂,旌旗猎猎,渔团上下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但见54艘渔艇组成的渔团,阵容整齐,进退有序,场面壮阔。望着威武划一的水上阵营,左宗棠不胜欣慰,深感训练有素的渔团,不失为海防的有力保障。然而此时,天气骤变,大风陡然而至,十滧港口风雨交加,年迈体衰的左宗棠旧病复发,痰涎壅塞,视野模糊,最后匆匆结束了崇明之行。

10月17日,左宗棠上奏朝廷,他在《创设渔团精挑水勇以资征防折》中写道:“窃维江海防务,以布置海口为要,盖御敌于庭除堂奥,不若御之藩篱之外。”意谓在东南沿江沿海驻扎水师,可防范觊觎者的侵略之心,而与其在自家门前奋力抵御外敌入侵,不如扎紧篱笆拒敌于院墙之外,所以在江河入海口严密布防,至关重要。随后分析阐述:“惟长江独狭众流东趋,自江皖迤东,贯江苏全境至宝山、崇明入海……崇明滨海,则第一重门户,番舶经商往来,必问途于此。”指出崇明拥有得天独厚的险要地势,是固守长江的“江海第一重门户”。左宗棠在奏章中还建议朝廷:上海、江苏一带“二十二厅、州,渔户水手一万数千人”,各处拟设一团防局,“惟崇明地广人多,又浙、闽、广东各渔人渔民往来荟萃之所,应设团防二局。”显然,左宗棠对崇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海防战略中的作用,有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不久,朝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奏请。此后各地纷纷效法崇明海防的做法和经验,创建渔团,一时间在东南沿海风起云涌,蔚然成风……

撰稿:周惠斌

编辑:李琳

#近代史#左宗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