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乾隆时期的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为什么花费清王朝7000万两的银子才被镇压下去?
在乾隆时期,国库一年的收入大概是7000万到8000万两,不包括支出。而为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乾隆皇帝的投入远超7000万两。这也就意味着举国一年的财政,才能够平定这么一次叛乱。
纵观乾隆的另外八次征战,就算是平定准噶尔,投入也不到7000万。而大小金川的面积小,人口也不到十万,却让清朝动用了60万的大军,花销7000万,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清朝大小金川叛乱的起因
大小金川是嘉绒藏区通往汉族地区的要道之一,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可以远扼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近控川边地区。简而言之,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小金川位置
因为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特殊,历朝历代都少有皇帝能够征服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一般都是当地的首领,选择归附,朝廷再对地方施行恩威并施的手段。大小金川是在康熙五年进行归附的;在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大金川设金川安抚司,并且采取了联姻的方式安抚大小金川的土司。
但是因为大小金川采用的土司治理方式,土司俨然成了土皇帝;再加上该地区的各个土司喜欢争夺地盘,导致该地区长期处于混乱之中。大小金川土司俨然成为了清政府头疼的问题,最终在清政府“改土归流”的政策下,大小金川开始叛乱。
在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挑起与小金川的战争,清政府只能派人前去“劝架”。但是这次的调和效果很不明显,大金川与清政府产生了矛盾,乾隆先后派庆复以及纪山前去,两人不愿发动战争,只是带着兵马过去恐吓了一番,就走了。
大小金川画作
但是表面上的恐吓对莎罗奔压根没有用处,反倒让他们越发的嚣张,甚至直接开始对清朝用兵。在挑衅之下,乾隆皇帝立刻派张广泗前去镇压。第一次金川战役就在公元1457年打响。
乾隆两次对金川用兵
张广泗在前期的进程中十分的顺利,乾隆对平定金川也十分的有信心。但是清军一进入别人的地盘就不行了,大金川的土地上有碉卡数处,易守难攻,清军一进入就被他们从高处击败,实在是不利于作战。
乾隆又将傅尔丹派去,但是同样毫无进展。傅尔丹只是简单做一些维护工与善后工作,对战局没有丝毫的帮助。
大小金川碉卡
随后傅恒奔赴战场,岳钟琪进行辅助。因为有张广泗之前围困大金川一年作为基础,再加上大金川只是地理位置优越,但是资源比较少;这场最终以傅恒获得胜利,莎罗奔自缚请降告终。
但是这一次的胜利只是短暂的,九年后(乾隆二十四年),大小金川的矛盾再次爆发,这一次是大金川联合小金川一起反抗清朝。
小金川的地理位置相比较于大金川更加的易守难攻,再加上要攻打大金川只能走小金川进,清朝的进军难度更加的大。尽管清朝兵分三路,但是温福一路因为在木果木的失败,导致清朝其他两路的压力更大。
乾隆剧照
在木果木这一站中,文武官员损失百名,士兵损失四千人,再加上粮草、军火等损失,这一次的木果木失败损失折合约三十多万银两。
此后,乾隆继续加大对大小金川的用兵,历时两年,阵亡近三万将士,共花三千余万两,才将大小金川打下来。
看完整个故事的北背景之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清军打不下大小金川以及耗资巨大的原因
清军打不下金川的三大原因:一,清军对于金川的不熟悉,在不擅长的地方作战本就困难,再加上清军一直深入金川腹地作战,更是为清军增加了难度。二,金川的藏民对于环境的熟悉,这是与清军清军不熟悉地方相对的,再加上碉卡等地理的辅助,清军作战就更难了。三,就是清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政治矛盾更加的尖锐,而乾隆又擅长玩平衡术,百官之间的利益关系其实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大小金川之战
其实整场战争花费的军费只有725万两,但是总花费高达七千万的原因,其实主要花在三个地方:第一点就是清朝在征战的过程中为了鼓舞士气曾经多次犒赏将士,当年傅恒出战时,清政府就曾经拨款400万用来奖赏将士。第二点,就是对战死将士家人的安抚,因为清朝的征兵制度是“世袭制”,军中也多旗人官兵,因为清朝对旗人的厚待,他们的家眷得到的抚恤金也比较优厚。第三点就是,失败一次的损耗成本 ;打仗需要调动大量的粮草,再加上大炮之类的武器辅助;但是一次战败就意味着这些成本将一次性消耗;多打几次败仗钱财的浪费也就来了。
哪怕是最后一次对金川的用兵,清军也仅仅只挺进金川两百里,击败三万的金川军队,可谓是得不偿失。这一次的战争消耗如此大,也为清朝后期的财政亏空埋下了巨大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