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构建市、县(市、区)、
乡镇(街道)、村(社区)
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市区建成襄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襄阳市游泳健身中心……
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市区建成襄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襄阳市游泳健身中心。大力推进县(市)
“一场两馆一综合体”
(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综合体)、
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和
中心村(社区)文体广场建设。
全民体育运动中心
加快体育设施进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进程。将体育设施纳入公园、生态景观廊道和生态建设带统一规划设计,新建综合类公园的体育设施配建面积不得低于8%,新建其他类非体育公园的体育设施配建面积不得低于5%。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健身场地。
补齐社区体育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公园、体育中心、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优化配置不少于500平方米的社区文体广场,有条件的建篮球场或配置全民健身路径器材。落实新建居住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同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更新、改造社区现有援建的体育设施,对使用8年以上的“一场两台”、全民健身路径统一更新援建。
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系列赛事,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打造襄阳马拉松、龙舟赛、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热气球及水上摩托艇赛等大型赛事品牌,践行“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活动主题。鼓励县(市、区)轮流申办四年一届全市综合性运动会。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优化项目布局。全力支持武术、体操、空手道、跆拳道、拳击、赛艇、皮划艇等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位置,重点突破足球、篮球、排球等三大球项目,大力扶持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积极拓展轮滑、射箭、自行车等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加快布局滑轮、攀岩、举重及冰雪运动项目。
完善训练体系。支持市体校、市体育运动中心、县(市、区)业余体校、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与体育后备人才综合训练基地、高水平单项基地创建。命名30所左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形成综合基地、单项基地、传统项目学校互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全民体育运动中心+体育运动中心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制度,注册参赛运动员人数常年保持在2000人以上,优秀体育苗子300人左右。每年向省一二三线运动队输送体育苗子10人以上,在省一二三线运动队训练的襄阳籍运动员保持在80人以上,对输送到专业队的运动员实行“一人一档”跟踪服务。
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完善社会体育俱乐部评级制度。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资质、信用、场地、服务综合评价体系,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承接体育赛事、体育培训活动,引导支持俱乐部举办单项体育赛事、冬(夏)令营和优秀体育苗子训练营。
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城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打造集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节约的体育综合体,推动体育产业项目提档升级;鱼梁洲要加快环岛景观带和中央生态公园开放,建设以水上运动、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滨水时尚运动项目;南漳、保康、谷城要大力发展漂流、登山、攀岩、滑雪、探险、拓展等体育休闲运动项目,做优做强野外拓展和冬季滑雪项目,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体育旅游休闲目的地。
培育发展新业态新产品。利用襄阳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优势,培育轻型飞行表演、高空跳伞、滑翔伞、热气球等产业业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水平航空运动项目。
推进体育跨界融合发展。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布局体育特色鲜明、体旅有机融合的重点项目,搭建孵化体育企业发展平台,吸纳体育产业业态集聚,打造集体育休闲、旅游度假、购物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园区。
来源:通讯员莫春阳 全媒体记者彭艺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