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烦恼和困扰。如何跨过这些“难关”,是“长大成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这一代的学生们又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课题。东方网记者日前走进了中小学校园,了解同学们当下的真实烦恼,也和心理教育专家探讨了“解忧之道”。
网络配图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1月21日报道:从人的一生来看,青春期只占了其中短短几年。但对每个人来说,青春期又是充满巨大能量的一段岁月。“叛逆期”或许是青春期的另一个代名词,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可以接近成人水平,但大脑发育尚未完善,这也对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帮助孩子度过成长路上的困境,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契机。
用艺术之美温暖心灵
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单纯让学生听老师讲课,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将“心育”融入其中。“比方说在心理健康月活动里,古诗词也是主题之一,我们将诗词学习与心理健康相结合。”学校的金蕾书记向记者介绍,“诗词当中能够体现当时诗人自己的情感映射和投入,而且大部分作品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古诗词能够流传至今有它经典的那种魅力,那么我们就通过诗词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等等比较正面、进取的情感。”
古诗词文化融入心理教育
佳节文化同样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抓手”。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强调和谐文化,尤其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传承与沟通。“佳节文化对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和谐沟通是很有帮助的,不仅是父母,还包括了跨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
除了以传统古典文化打动学生的心灵,时尚潮流的魅力也被学校“巧用”起来。“一场生动的活动,比苍白的说教更有用。”最让金书记难忘的是学校曾经举办过的一场环保时尚走秀。那是一次结合了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手工制作、亲子互动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请同学们和家长一起动手,利用废品手工做成时装,然后在校园里铺上红地毯,请同学们走秀展示,效果非常好,许多设计都特别有创意。”
学生们在环保时尚秀上展示作品
这场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家长到场观看,而在红毯上,有一位同学的展示乍一看似乎不如其他学生那么“活泼亮眼”,但却成为了全场最令人感动的瞬间。原来,这位学生有轻微的自闭倾向,与人交流有一定困难,因此能够踏上红毯参加公开演出格外不容易。在这“台上一分钟”的背后,不仅有家长、老师的温情鼓励,也有她自己鼓足勇气的努力。学校心理老师史颺介绍,这位同学从入学之后,一年里的变化很明显,“有的时候,孩子的成长可能就需要一个小小的触动,一个契机就会改变他的一生。”
人人都是心理辅导员
“我们学校的心理理念是‘人人都是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这里的‘人人’包括我们所有的老师。”金书记告诉记者,心理教育工作的任务并非仅靠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去完成,在上理初级中学,全体教师都会接受心理教育相关培训。“首先我们老师自己要有这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老师自己有了健全的心理品格以后,再传导给学生,才能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学校里,从校长到保洁阿姨,每个人都是“有心人”。史老师表示:“孩子有什么事情,大家眼睛里全都‘有人有事’,他们会去发现,并且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过来。”
同时,心理辅导员也包括了所有的家长。作为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学校特别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在周末会举办家长课堂,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并且积极策划亲子活动,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
网络配图
每个学校都会有成长困难生。青春期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尚未发展稳定,但往往这也是孩子创新意识最有优势的年龄段。“通常青春期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稳定性不够,他的探索能力、挑战能力很强,会敢于去尝试挑战,或者说去寻找一些刺激。”史老师透露,学校有一位六年级男生,课堂纪律问题一直是“老大难”。这名学生除了上课时总是“坐没坐相”,和同学打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是个让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学生”。但就是这样看起来“浑身带刺”的孩子,史老师却在家访过程中有了意外收获。
“我在这名学生家里看到他会用废纸自己做机器人,全都是原创设计!”史老师告诉记者,“而当我认真倾听他讲机器人故事的时候,这孩子主动靠了过来,坐在我身边。在那半个小时里,他没有动来动去。”就是这个细节让史老师找到了引导的方向,“孩子的确有学习上的问题,但他也有他的特点。任何一个孩了在阳光背后会有阴暗的那一面,而阴影之外,也会有阳光。”当孩子发现老师真诚聆听他的声音时,他会愿意主动去敞开心扉,“所以那天我们沟通得很好。”之后,史老师也根据孩子擅长手工的特点,向家长建议让孩子去学习机器人拼搭相关的课程,以此为契机,去纠正孩子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家长对孩子成长还是很有期待的,听了建议也非常支持!”
网络配图
还有一位上届毕业的初三女生,曾经因为沉迷玩手机和家长发生了激烈矛盾,“孩子反抗得很厉害。”史老师说。最初发现问题时,是由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沟通,但效果不太理想,于是从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主任、心理老师组成了一支协同工作团队,“大家一起商量,去家访,和家长沟通等等。”据史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其实不是对学习成绩没要求,而是觉得手机是自己和同学交流的桥梁。所以当被父母禁止玩手机时,她产生了强烈的阻抗情绪。”经过了解,史老师发现孩子确实存在自我协调管理能力上的问题,最终通过老师悉心的辅导和交流,这位女生主动将手机交给了史老师代为保管。“她说老师我听了你的话,想想我的管理确实还有问题。我现在把手机放在你这里,你帮我保管,中考结束以后我再来拿。”对于心理老师的应对方法,家长也觉得“很放心”。中考时,这位女生最终考出了不错的成绩,这场“手机风波”得以平稳解决,令人欣慰。
越是“叛逆”越是要贴近
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之“对抗”,是许多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丹在受访并分析案例时表示,爱打架的“问题学生”能够用废纸做出原创设计的机器人,说明孩子本身很有天赋,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聆听他讲故事的老师能够主动接近,也反映出孩子是渴望与他人亲近的,“这些都是这个孩子的赞赏支出。”蔡丹建议,要积极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圈子,因为逐渐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家庭关系对他们来说虽然也重要,但同伴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重要。“如果家长工作很忙,那么在周末的时候,能抽出半天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很好地支持到孩子情绪和情感。假如沟通还顺畅的话,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不要一直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交谈,这样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此外,蔡丹也指出,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处理冲突时切勿动手,否则孩子会学会这种不恰当处理问题的方法。”
网络配图
“手机和游戏成瘾是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但其实很多孩子并未达到成瘾的标准,只是用来打发一点时间,或者作为娱乐和休息的方式。”蔡丹在谈到青少年使用手机问题时表示,如果孩子使用手机或打游戏,并没有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学习——严重影响的意思是孩子因为使用手机或者打游戏,出现了睡眠问题、饮食问题、逃学、不做功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父母就需要进行帮助和干预。除此之外,父母要适当给孩子自己掌控的机会。“青春期的孩子会跟父母在手机或者打游戏这些事情上产生较大的冲突,是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在打游戏,就会不由自主出现情绪波动,比较粗暴地阻止和干涉孩子。”蔡丹强调,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不接受这种干涉了,“越强烈的干涉,会加剧冲突,并导致孩子更想接触手机。如果可能,给孩子一定自主掌控的机会,逐步培养自己控制的能力。”
除了学习和娱乐,青春期孩子在情感交流上的变化也是“叛逆期”的标志。史老师坦言,初中学生有“谈恋爱”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强调的是异性交往的广度,异性交流的品质,你的肢体语言会传达的什么信息?我们强调的是这一块的辅导。”在这个身体发育良好,但心智又尚未“同步”的阶段,青少年往往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那么家长又该怎样正确处理孩子的叛逆和情感的萌芽呢?
“首先,这是正常的身心表现。”蔡丹指出,老师和父母要接纳、理解孩子这种需要独立长大的感觉。“不要排斥这一点,否则给孩子的感觉不好——似乎父母就是不理解我,跟我对立的,就更容易跟家长产生冲突。”青春期的孩子的身体虽然长大了,会觉得自己是“大人”,但事实上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还未达到成人的标准。“这时候给孩子适当的空间非常重要!父母要逐渐习惯,不要对孩子仍然像小学生时那样盯着,允许他适当犯错。看到孩子有问题,也不要急着提醒纠正,如果事情不大,就让孩子自己处理。”
而对于“青春期恋爱”问题,蔡丹表示,青少年对异性交往产生兴趣,是孩子成熟和发育重要的标志。应该多鼓励孩子和更多同伴交往,“找几个同性和异性的同学,一起活动、学习,会增加彼此的支持,这种力量会促进孩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