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个爱哭的人吗?

2020-11-21新闻19

原标题: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个爱哭的人吗?

《三国演义》有两个重要的版本,一是《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改评加工后的《三国志演义》(俗称毛本《三国演义》)。后者是最通行的版本。在毛本《三国演义》中,刘备因近三十件事而哭泣、垂泪、痛哭,甚至号哭至昏绝,次数达到近百。主要如下:

1.“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7回),“玄德执手挥泪而别”。(11回)

2.张飞失小沛欲自刎,刘备制止后大哭。(15回)

3.得知刘安杀妻供己食,刘备“不胜伤感,洒泪”。(19回)

4.刘备“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34回)

5.徐庶告知母亲被曹操囚禁,“玄德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送别徐庶,“说罢泪如雨下”;徐庶走远,“玄德哭曰……。凝泪而望”。(36回)

6.三顾茅庐,诸葛亮不愿出山,“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38回)

7.刘表托孤,“玄德泣拜曰”;刘表死,“玄德闻之大哭”;孔明、伊籍劝乘机夺荆州,“玄德垂泪曰”。(40回)

8.路过刘表墓,刘备“哭告曰”。(41回)

9.逃离樊城,“玄德于船上望见(百姓惨状),大恸曰”;“船到傍岸,回望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有人劝刘备弃百姓先行,“玄德泣曰”。(41回)

10.刘备战败,见手下随行只百余,“玄德大哭曰”。(41回)

11.赵云救阿斗回,见刘备,“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42回)

12.刘琦病亡,“玄德闻之,痛哭不已”。(53回)

13.东吴相亲时,得知有伏兵,“玄德乃跪于国太前,泣而告曰”。(54回)

14.赵云催刘备回返,于是“玄德见孙夫人,暗暗垂泪”;夫人问何事,“玄德跪而告曰……言毕,泪如雨下”;追兵到,看锦囊后玄德“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55回)

15.逃离吴境,玄德“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55回)

16.东吴鲁肃提出归还荆州,“玄德闻言,掩面大哭”;鲁肃问原因,“玄德哭声不绝”;孔明作了一番解释,“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56回)

17.迎张松来,“玄德举酒酌(张)松曰……。言罢,潸然泪下”。(60回)

18.入蜀见刘璋,“礼毕,挥泪诉告衷情”。(60)

19.庞统死,“玄德闻言,望西痛哭不已”。(63回)

20.刘璋出城投降,“玄德出寨迎接,握手流涕”。(65回)

21.廖化报知关羽危急,“玄德泣曰”。(77回)

22.关羽父子死讯传来,刘备“哭倒于地”;关兴号恸而来,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刘备“出南门,招魂祭奠,号哭终日”。(78回)

23.传言汉帝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80回)

24.刘备在众人的劝谏下未出兵伐吴,张飞得知赶来,“拜伏于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81回)

25.关兴来,“先主见了关兴,想起关公,又放声大哭”。(81回)

26.张飞死讯到来,“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张苞到来“先主曰:‘见此二侄,能不断肠。’言讫,又哭”;“先主曰:‘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言讫,以头顿地而哭”。(81回)

27.“先主见张飞首级在匣中面不改色,放声大哭”。(83回)

28.刘备在白帝城染病不起,“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梦中见关、张,“先主扯定大哭”。(85回)

29.诸葛亮到白帝城,见刘备,先主“抚其背曰……,言讫泪流满面”;“先主令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 。(85回)

30。托孤时,“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85回)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了刘备因六次事件、六个人而涕泣,与“六哭”比较,《三国演义》对刘备哭的事件作了删、换、不变、增次数和增事件等,达三十事、百次之多。哭法正、哭刘封被《三国演义》删去;哭田豫换成了哭赵云;在剩下的三件事中,除见髀肉复生的流涕和哭庞统之死不变外,增加了哭刘表的次数;然后就是大量地增加哭的事件,竟达二十多次;以及大量增加每件事哭的次数,使之难以准确统计;大量增加哭的烈度,使人难以置信。

从哭泣的情感分析,史籍中的哭,都含有真情实感的流露,都是内心受到冲击、震撼而落泪,不是虚情假意和做作。这从他每次哭的背景和人物事件可以清楚看出。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则不然,很大一部分哭成为因政治、军事斗争之需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是做秀去获得同情或信任,给人留下假、伪的印象;一部分哭虽然有真情又因其极度夸张而让人难以信服;只有少数哭是因真情而发。那数十次假哭和夸张的哭,效果事与愿背,反而揭示出刘备枭雄的诡诈、伪善。

从哭泣的原因分析,史籍中刘备的哭简单明了,《三国演义》中的哭其性质则变得复杂繁多。有表示对汉室忠心的哭,如传汉帝被害的“痛哭终日”;有突出刘备为国为民仁德形象的哭,如请诸葛亮出山时的哭,百姓追随罹难时的多次大哭;有表现刘备仁义的哭,如哭刘表,哭刘琦之死,刘璋投降之哭;有突出重义气、重兄弟情义的哭,如哭关、张之死;有表现器重人才的哭,如哭徐庶离去,痛哭庞统之死;也有人性真情流露的哭,如与赵云分别的哭,得知刘安杀妻供己食的伤感等。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将刘备的形象作了新的定位,为了强调突出刘备的仁德、义气,在尽可能多的地方运用了哭这一形式。《三国演义》用哭的形式来凸显刘备的仁德、义气,则有过犹不及、弄巧反拙的地方。因此,《三国演义》所增刘备诸多过分的哭,并不成功,可以说是该书的败笔,一直受到评论家的诟病。

不过,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刘备从来就不好哭。

刘备年幼死去父亲,“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孤苦贫穷的社会底层生活给予他的心志、性情极大的磨练。《三国志·刘备传》说,年轻时的刘备“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平常少言寡语,善于尊重他人,喜怒不露于形色,性格深沉内向。检阅《三国志》(含裴注)的记载,关于刘备的“喜”“大喜”“甚喜”“大笑”“大悦”“怒”“大怒”等情感描述各自仅数次而已。比较三国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创业之主的哭,曹操一生哭泣流泪十四次,孙权哭泣十三次,而刘备仅六次。从这横向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不管是真情或假意,哭泣不是刘备的性格特点。在逆境中成长的刘备并不好哭。

《三国演义》以关、张之死的哭最为突出,最为悲切。书中用了“哭倒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号哭终日”“哀痛至甚,饮食不进”“以头顿地而哭”等极致的词语来描述,然而史籍却没有关、张之死而刘备痛哭的只言片语。

性格内向的刘备,遇事难得流泪。年少时他怀有一颗不甘沉寂的心,拉帮结伙投身于乱世,在漫漫的打拼征途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绝不放弃,不懈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直至霸业成功。从184年起兵到221年称帝,三十八年的闯荡,三十八年的征战,三十八年的坎坷,三十八年的艰辛,这期间部众多次被击溃,妻儿四次被俘,他没有哭泣流泪,已学会了隐忍,日益变得刚毅、顽强。当他年近花甲之时,面对关羽、张飞的死,虽然“愤痛已深”,然而已是欲哭无泪,只剩下愤怒了。

因此,哭泣不是刘备的性格特点;不哭,少哭,才是刘备的真实性格和形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