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勃随手写的两句诗,皇帝断言会流传千古,果然现在人人会背!

2020-11-20新闻9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落霞”是晚霞吗?许多人都理解错了!王勃随手写的两句诗,皇帝断言会流传千古,果然现在人人会背!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他们分别指的是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与骆宾王。初唐四杰的主要成就,最初并非指其诗歌,而是骈文与赋。其后,则指称他们的诗文。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

“初唐四杰”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人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就是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排名位居四杰之首的王勃(这种排名也有争议,本文暂且不论),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

王勃虽然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并且,他还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所以,人生与仕途都曲折坎坷,这也许就是英才俊杰们所摆脱不了的共同魔咒吧。

所以,王勃也没能摆脱魔咒,他的一生却短暂而多舛:因写作《斗鸡檄》讥讽皇家,坐罪免官,像只鸟儿一样被放逐。离开京城长安的王勃,流落巴蜀。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难怪就连一代伟人都这样评价王勃:“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王勃留给后人的最优秀著作,当数他的《滕王阁序》。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之滨,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二搂为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是为滕王。唐显庆四年(659年),李元婴调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故在赣江之滨修筑了“滕王阁”。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适逢其会,受到阎都督的盛情接待。阎都督为彰显自己的重修之功,命在座诸文人雅士为序,王勃即席挥毫,洋洋洒洒近千言的《滕王阁序》一气呵成,当场“交卷”。

王勃文成,宾朋举座皆惊,尤其是阎伯屿,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矍然曰:‘天才也!’”后来,唐高宗也读到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也不禁拍案叫绝:“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王勃即席而赋的《滕王阁序》,就成为他的传世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许多人都将其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人们之所以将“落霞”理解为“晚霞”,因为其在文意上也说得通: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自然天成。

那么,王勃笔下“落霞”的本义到底是指什么呢?有前人考证,“落霞”乃为一种飞蛾。人们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结论,是与作者写作此文的时间与环境相联的。宋人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就有详证,他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另外,宋代学人俞元德的《莹雪丛说》中也说:“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原来,当时的南昌一带,一进入秋季,田野里就会涌现出众多的飞蛾,在江上飞舞时,纷纷坠落水中,引得江鱼群游争食。当地人管这种飞蛾叫做“霞蛾”,简称为“霞”。王勃文中的“鹜”,是一种会飞的野鸭——“霞蛾”纷坠如雨,也引得野鸭(鹜)游来争食,这才在作者的眼前出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奇异场景和壮观画面。

但是,人们为了方便阅读,就简单而粗暴地将“落霞”解释为“晚霞”,并且还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对于“落霞”一词,到底该怎么理解呢?答案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美妙的文字,怎么解读都会韵味悠长。

(图片来自网络)

#诗词歌赋#君王皇帝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