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官微将每周推出一期医学人文专刊,为您讲述发生在市属医院中的暖心故事。
第十三期:北京小汤山医院 给予患者关心安慰,扫去心理阴霾
在小汤山,我们和18岁返京留学生一起练习八段锦
他对大夫非常冷漠,对护士爱搭不理,拒接父母电话,拒回父母信息,导致我们很无奈,父母很着急……
我们的康复治疗,让“面具脸”大叔走出阴霾
经过三次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奇迹出现了,叔叔可以自己用右手吃饭了,吃饭时间也比之前明显缩短了……
神经康复科 孟林凤
孟林凤,北京小汤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医师,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康复治疗。
17年前,我仰望小汤山医院那些抗疫英雄,17年后,我成为小汤山医院的一员白衣战士,在这里亲身经历一切。
2020年3月16日,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主要收治境外返京筛查人员及确诊患者,其中大部分为留学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负责救治的一名患者——小晨同学。
小晨同学今年18岁,父母离异,后来与母亲和继父生活在一起。去国外上学时,寄住在一家家庭旅馆。与在中国上学的孩子们相比,小晨同学可能更艰苦些,因为亲人不在身边,也没有熟悉的朋友,他显得有些内向,不善言谈,不喜表达。
随着国外疫情越来越严重,小晨同学在母亲的请求下,不情愿地回到国内,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了新冠病毒感染。所以,小晨同学埋怨母亲让他回国,也想不通为什么同一个航班的同学只有他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
怀着各种不满情绪,小晨同学住进了我们病房。他对大夫非常冷漠,对护士爱搭不理,拒接父母电话,拒回父母信息,导致我们很无奈,父母很着急。
我们是他和父母沟通的纽带,而要成为纽带我们必须要和小晨同学进行有效地沟通,打开他的心结,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所以解决他的问题是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经过梳理,发现他对医院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第一,对我们科室查房方式不满;
第二,始终怀疑自己被误诊;
第三,对医院没提供水杯感到不满。
科室主任针对查房方式及他的病情给予了耐心的讲解,他没有再提出异议,还给他配了一个水杯。
适应了环境,疑虑得以解除,需求得到满足,小晨同学总算愿意和我们平和地沟通了。我们慢慢开导他,不管是回国还是主动做核酸检测都是明智的选择,告诉他父母也在为他担心。
主治医生每天向小晨父母汇报他的情况,劝他们不用太担心,医务人员都在关照着他。慢慢地,小晨同学心结逐渐打开,也开始跟父母电话交流了。
小晨同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开灯,不喜欢拉开窗帘,屋里的暗沉加上沉默的他,显得很压抑。他总是躺在病床上,很少下床活动,我们多番劝阻无果。
于是,王若溪医生使出了她的杀手锏——“八段锦”。在王医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小晨同学终于走出了病房,在充满阳光的阳台上,小晨同学和护士、大夫们快乐地完成了八段锦的练习。
虽然我们不能一下子改变小晨和父母的关系,也不能使小晨同学一下变得开朗。但是,通过我们不断安慰,尽量消除或减轻此次事件对小晨同学的影响,我们可以做到。
解除小晨对父母的误解,我们可以做到。消除一些父母对小晨的担心,我们可以做到。让小晨同学感受到父母和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我们也可以做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一名大夫,也许我们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治愈疾病。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一位鲜活的人,也是一个个在和疾病战斗的心灵。
在和疾病战斗的过程中他们充满了疑问,充满了顾虑和担心。同时在他们背后是一个个为患者忧虑的家庭。尤其面对患者的无助—惶恐、孤独—焦虑、疾病—痛苦,这就更显示出安慰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点评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未知、充满威胁的事物,人类总是充满恐惧与焦虑。18岁的孩子,孤身一人经历长途飞行、新冠病毒阳性、需要隔离观察等等,内心必然充满恐惧、不安,表现为情绪焦虑与低落。我们接诊的医务人员在2003年北京SARS疫情时,也许正在幼儿园,也许正在读小学,却也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新冠病毒被命名为‘SARS-CoV-2’,面对席卷而来的疫情,当年的孩子成为抗疫一线的战士。也许内心也不安、恐惧,却义无反顾,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关怀安抚患者、沟通安慰家属。恐惧时让你安心,难过时给予安慰,痛苦时充满同情,正是职业操守的体现。除了治愈疾病,让患者安心舒适也为我们平淡工作增添欣慰与快乐。
点评人:任晓旭
首都儿科研究所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来源:北京小汤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