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超前消费的前世今生

2020-11-20新闻15

编辑导语:如今我们经常超前消费,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等各种平台都在给人们一个超前消费的机会;对于一些较为昂贵或者无法一次性付清的商品,在自己能够还清借贷的能力下,理性的用这种方式进行消费,是可以接受的;但超前消费还有另外一面,一些年轻人不受控制的买买买令自己无法承担;所以,超前消费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本文作者对此进行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851年的纽约,一位叫作艾萨克·胜家的发明家设计出了一款缝纫机,并且用自己的名字为它命名——胜家缝纫机。

此后,胜家缝纫机顺利进入量产阶段,但销量的上涨却遇到了瓶颈;尽管缝纫机的诞生确实能够大大提升劳动效率,但在当时,一台缝纫机80美元,而一个一线工人的年收入只有不到300美元;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缝纫机无疑属于一种价格昂贵的资产,难以负担得起。

为了让这一部分不具备购买能力的工薪阶层也享受得起这项新发明,胜家的市场总监克拉克向老板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不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让他们分期付款,把余下的钱慢慢补上呢?”

于是,胜家开始向人们宣传这种消费模式:消费者只需要花5美元就能用上缝纫机,此后每个月都支付5美元,持续18个月;这样一来,缝纫机的实际价格比原来提高了10美元,但分摊到每个月,支付的压力也变小了。

事实证明,这种新式消费模式确实行之有效,胜家缝纫机因此而大获成功,销量迅速翻了几倍。

工人们正在制造胜家缝纫机10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的消费模式早已进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让各种消费信贷工具变得触手可及;而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关于超前消费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超前消费正在毁掉年轻人”、“数千万年轻‘负翁’的困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标题占领着各大媒体版面。

但简单粗暴的批判未必能够让年轻人真正意识到超前消费的好处与弊端,与其一味地将超前消费斥为“洪水猛兽”,不如让我们以一种更客观的视角、更理性的态度来了解和分析当前盛行的超前消费现象。

一、超前消费在西方

很多人或许都听过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一辈子勤勤恳恳、省吃俭用,终于在临终之前买了房子,但却一天也没享受到。”美国老太太说:“我已经在贷款买的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在临终之前终于还清了房贷。”这个诞生于20年前的故事曾经名噪一时,它能够广为流传也正是因为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美国人似乎向来就是奉行提前享受、消费至上等消费观念的;但其实,在以前美国社会还受到新教伦理规范的时候,负债、享乐等行为甚至被视为是邪恶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节俭、禁欲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尽管在19世纪中期,胜家缝纫机就已创造了分期付款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彼时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可以分期付款购买的商品种类十分有限,只局限于家具、钢琴等耐用品的消费中,而且这种负债消费仍被看作是挥霍财富的行为。

到了20世纪,美国在一战之后迎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国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需求也随之扩大;各类商家纷纷推出分期付款模式来进一步刺激消费,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各种广告宣传的迅猛攻势之下悄然发生着转变。

“花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不必等待,现在就行动”等等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成为当时诱导消费的一大法宝;美国研究信用消费的专家Rolf Nugent在《消费信用和经济稳定性》一书中提到:到1920年代末,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品的美国人占90 %。

分期付款、超前消费、信贷消费……不管以何种名字出现,这种消费模式已不再被视为可耻的、不道德的,相反,它已经演变为一种流行的、现代的消费观念。

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初期美国的消费文化转型对于此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前消费带动了新的消费热点,使得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有利于消费与生产保持良性循环;同时,信贷消费市场的完善,让许多个体消费者享受到了更高水准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超前消费无节制的发展,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无论是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还是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海啸,都与美国野蛮生长的超前消费不无关联。

二、超前消费在中国

分期付款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1907年;据记载,1907 年,天津日商开设的加藤洋行,为了推销80银元一辆的自行车,推出了分期付款方式,其广告称:“以三个月内为限——头一月付洋三十元,第二月三十元,第三月二十元。若付现洋,每辆七十五元。”

而上文提到的创造了分期付款的胜家缝纫机也曾在天津出现过,1908年,胜家公司在天津的一则广告这样写道:“包教包会,保用五年;能缝衣服,与及鞋袜;普通缝纫,乃最合宜;分期付款,甚周通融;先交十元,每日一角;每月三元,就能购用。”

不过,超前消费的观念在中国却迟迟没有形成风气,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还无法与发达国家比肩,一方面也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超前消费等同于“寅吃卯粮”的行为,是需要谴责的。

1985年,当信贷消费已经在发达国家广为流行的时候,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的“中银卡”才姗姗来迟。

与如今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不同的是,“中银卡”发行的目的主要为吸收更多存款,持卡人必须先往账户里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余额不足时,持卡人方才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消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张信用卡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收藏界称之为“金珠海”

进入90年代,信贷消费在中国仍未成为主流,国内消费低迷,储蓄率太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让人们接受信贷消费,“中美老太太”的故事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信贷消费的发展;随着这个故事的流行,国民开始意识到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逐渐对信贷消费卸下心防。

到了2009年,我国出台了《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此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方便的透支消费工具遍地开花,超前消费的观念大踏步地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根据央行于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信用卡和一卡通发卡总量已经接近8亿张;同年支付宝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6500万,即平均每10个“90后”中就有近4个人使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种种数据都表明,超前消费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天使还是魔鬼?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变成“负翁”,因过度的超前消费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泥潭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前不久在双十一正热火朝天进行着之时,豆瓣上一个叫作“负债者联盟”的小组倍受关注,截至目前小组成员已超过2万;在这里,有因各种原因而跌入负债深渊的人们在诉说着自己的“入坑”经历、分享着自己的“上岸”心得,而这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许多人在各种借贷平台欠下的债款高达数十万,而最初借贷消费的原因,可能只是想买一双限量版的球鞋或者一个名牌包包;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都反映出过度超前消费的危害所在,在互联网信息流的狂轰乱炸之下,年轻群体的消费欲望愈发膨胀;如果没有加以引导和控制,则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不可自拔。

但另一方面,通过梳理超前消费的发展历程,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超前消费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百多年;但在我国它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影响其健康、良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消费观念的进步、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信贷消费市场的规范等等。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消费形式,超前消费有利于推动传统的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转变为现代的信用支持型消费,在当下“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下,它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一味地将超前消费视为“洪水猛兽”;同时也要意识到,让超前消费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为超前消费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规范,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应客观评估用户的消费水平,合理设置授信额度,避免超前消费最终成为消费者的“无底深渊”。

本文由 @Mar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群众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