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万年前,第一只古猿小心翼翼地踏足地面,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演化之旅。几百万年后,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辉煌的人类文明霸气登场。
回顾从茹毛饮血的野兽到谈吐儒雅的现代人这一漫长过程,不难发现,使用和制造工具是将人类与野兽区分开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迈开这第一步,那么也就没有今天灿烂的人类文明。
而虽然使用和制造工具让人类快速走上发展道路,但我们究其根本可以发现,记忆在整个演化和发展过程中同样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
如果人类没有记忆,或者说没有将记忆长时间留存的能力,那么人类根本无法完成复杂的工具制作,更不可能将制作方法教授给其他人,现在也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存在。
当然了, 记忆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演化过程中,它还能让我们随时感受某个时间点的触动,为我们“短暂”的生命提供了些许慰藉。
此时问题来了,既然对于人类来说记忆如此的重要,为什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是会丢失3岁之前的记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我们婴儿时期的记忆?
其实人类之所以会丢失3岁之前或婴儿时期的记忆,并不是一个主观的行为,而是大脑发育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两个结构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长期记忆,它们分别是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它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成熟的,通常需要3~4年的发育时间,而在完成发育之前都属于急速成长期。
在前额叶皮层发育成熟以前,人类对周围环境虽然也有反应,但是并不能对其产生复杂的认知和大量、长期的记忆存储。
而在海马体成熟以前,人类同样不能长久地存储记忆,只能够存储短期内的记忆信息,这个短期范围通常是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根本无法将记忆和当前经历完美结合,同时也无法产生和当前所处位置相结合的空间记忆。
除了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的成熟度之外,导致婴儿丢失记忆还有一个直接因素——脑神经的快速发育。
婴儿时期,人类的大脑神经正处于一生中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每时每刻老旧脑神经的交替都会产生剧烈的冲突。
而此时新的神经元末端突触也会和老旧的神经元末端突触不断替换,重新建立脑神经之间的联系,这使得已经被存储的记忆不断的被抹除,最终导致婴儿时期的记忆通常非常短暂。
如果要形象地体现这种新老不断替换的过程的话,那么总体来看和硬盘信息不断覆盖和读写极为相似。
事实上,除了大脑部分区域和脑神经之外,语言也能够影响人类的记忆。就好像平时在跟朋友分享一些喜悦事情时,我们不仅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些事情的画面,同时还要用语言将事情完整流畅地叙述出来。
婴儿是不会说话的,即便他们中有一些能够含糊地说出一些词语,但其实根本就不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只是简单地跟随大人依葫芦画瓢。
而不会说话,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在大脑中对语言进行编码,要知道语言编码是最快速的检索记忆的方法之一,虽然图像编码的速度同样很快,但是以婴儿的大脑发育程度来看,他们显然没法使用更显复杂的图像编码。
由此,在没有编码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婴儿的记忆通常都是简单的、短期的。就好像一个2岁的孩童,如果他并没有学会表述某件事情的语言,即便未来他学会了,也没有办法再将这件事复述出来,而他脑海中对这件事的记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他彻底遗忘。
因为他当时产生这件事的记忆时,并没有产生能够索引这件事情的语言编码,从而导致该记忆只能短期简单的保存。
总的来说,记忆的本质其实就是大脑对曾听到的语言、看到的画面不断转录、编码和存储的过程。
而婴儿时期的记忆之所以会丢失,或者说之所以长大后没有任何的印象,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婴儿大脑无法对记忆进行复杂的编译。第二,婴儿的大脑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时刻处于覆盖、读写再覆盖的过程。
所以说,正常人没有婴儿时期的记忆是正常的,这其中没有什么玄妙之处。当然了,人体还隐藏着极多人类自己都不了解的秘密,或许有人长大之后还依稀残留着婴儿时期的记忆,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可能都曾听一些老人说过,婴儿的眼睛纯洁无瑕,他们能够看到一些成年人根本看不到的东西。这种说法正确吗?其中又蕴含怎样的科学原理呢?
其实这种说法是对的,在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种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人眼睛对周围光线的感知程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年龄越小感知程度就越大。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有些婴儿确实能够看到大人看不到的光线变化。或许这就是婴儿眼睛能看到“异象”这个说法的由来。
其实不仅仅是眼睛能看到不同光线变化,由于婴儿所有器官都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比成年人“天赋异禀”,例如他们还能够听到一些成年人完全听不到低频段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