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在古代战场上,获胜的一方常常把敌人筑成“京观”?

2020-11-20新闻16

翻出史籍,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即“京观”,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意思,则会心生恐惧,大脑中甚至不敢去想象那样的画面,毕竟那场景实在是太过残忍和野蛮。

那么,“京观”究竟是什么呢?明清时期的史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的战场上,获胜的一方会将敌人的尸身堆积起来,形成一个小山的形状,然后用土夯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尸体堆砌而成的一个土堆,实际就是一个由众多尸体堆放在一处的冢。

京观自古就有,早在先秦时期,京观就是很普遍的一个存在,《左传》中明确记载了一次没有成型的“京观”。公元前597年,由郑国引起的晋楚之战拉开了帷幕,这一战中,楚庄王和令尹孙叔敖大败晋军,不仅赢得了邲之战的胜利,同时也从晋国接过了霸主的位子。

这是晋楚争霸中楚国难得的一次大胜利,战争结束之后,楚国的一位名叫潘党的将军对楚庄王说:

“君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潘党建议将晋军的那些尸体堆积起来建成京观,目的就是炫耀武功,让后世记住这次伟大的战争。但是楚庄王却拒绝了。楚庄王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饮马黄河而问鼎中原的锋芒毕露的野心家,他在位十五余年,任用贤臣、改革内政、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对霸业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他在潘党提出筑京观的时候,提到了”止戈为武“的观点,这表明当时的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已经学习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自认蛮夷的楚国,全新的认识让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一颗耀耀生辉的明星。

也正是因为楚庄王的坚持,“京观”最终没有筑成,但正如楚庄王所说: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

也就是说,先秦时期,京观是战场上很常见的一种存在,虽然看起来野蛮又残忍,但同时也是很必要的一种政治手段。这里就牵扯到古人为什么要筑京观了。

“京观”是历史上存在时间很长的一个产物,人们之所以在战场上筑京观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正如潘党所说的那样,就是炫耀武力,让子孙后代记住这赫赫战功。

其二,正如楚庄王所说的那样,就是为了惩罚不听话的那一方,京观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其三,其实就是获胜方对战败方的一种羞辱。

其四,这不失为处理战场上尸体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残忍和难以接受,但在伤亡人数众多的战场上,筑成京观无疑是处理尸体最迅速和省时省力的方法。实际上,古代所说的坑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的挖一个大坑掩埋敌人,而是筑成了京观。

所以,古代的战场上经常会有京观的出现,史籍中记载了很多处京观,这里举隋唐时期的两例“京观”。

隋炀帝时期,杨广于大业八年开始先后三次组织兵力征讨高句丽,结果损失惨重,国内的震动暂且不提,仅与高句丽开战损失的兵力就在三十万人以上,后来,高句丽将隋朝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这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耻辱。

直到唐朝贞观时期,颉利可汗被俘往长安,东突厥灭亡,而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遣使来贺,将高句丽的封域图献上。李世民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到高句丽去为那些战死在高句丽的隋朝将士收尸,顺便毁掉了高句丽建起来的京观,也算是让那些死去的隋朝将士入土为安了。

实际上,隋末时期的京观也是不少的,毕竟当时天下大乱,各路势力纷纷割据一方,誓要争夺这天下,战乱频起,血流成河,也就少不了京观的存在了。西秦霸王薛举与李世民展开浅水原之战中就有京观的存在。

浅水原之战之前,李世民在军中生病,将军中一切事务交由刘文静和殷开山处理,并叮嘱两人不可轻易开战,最好坚壁不出以拖垮军粮不足又长距离作战的薛举,但是两人经不住薛举的挑战,轻易开战,导致唐军大败,唐军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只得领兵还长安,而薛举就将唐军的尸体筑成了京观。

这一战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虽然这仗不是李世民直接打的,但毕竟是他领导的,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战败经历,后来薛举去世,再一次的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打败了薛举的儿子,西秦势力被灭。

#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