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谁给明朝定的基调?不只有朱元璋,在“两强一弱”的博弈中成型

2020-11-20新闻10

明朝给人的感觉,既有严酷与监视,又有宽松与重文,可以说这个封建王朝的"基调"是复杂多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不像秦朝"严酷到底"或者宋朝"文艺范十足"呢?这可能与王朝的奠基者有关。

太祖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在历史横向比较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出身贫寒。大一统王朝中出身低微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但人家刘邦起码是个小官(亭长),而朱元璋确实是放牛娃、小和尚、要饭一路走过来。他跟刘邦一样的地方在于,都是起义的"跟随者"而不是"首倡者",不同点在于刘邦跟着项羽最后反过来一刀,朱元璋跟着郭子兴最后娶了人家女儿接了班。

所以说,两个出身最接近的皇帝放一起来看还是很有意思的。再比如说他俩手下都是人才济济,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朱元璋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对手结构方面有大不同,刘邦是只要干掉一个项羽即可得天下;朱元璋是有与他一样厉害的陈友谅、张士诚的鼎足势力需要一一打赢。

当了皇帝以后咱们就不再进行横向比较了,关键要看哪些事是独具开创性的。第一朱元璋废了丞相一职,这一点很重要,历朝历代都有这么个人物,只不过官职名称不同罢了,但明朝是真的是把处理国家内政的角色给分化到皇帝和三司等机构上面去了,中央集权与此前相比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第二是开创卫所制度,其实这就是隋朝开创的府兵制的一种"变体"或者说"完善版"。

除了这两条以外其他就是从前朝照搬了,比如设立隋朝首设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最高教学和教育管理机构;屯田制则是好几个朝代都用过的;科举在明朝虽然没有更好的开创性,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得以成为科举制最为兴盛的"沃土"之一。最后还有一点,虽然从曹魏开始就有一些对于周边藩属国的"优待",但没怎么明确过哪些该如何对待的问题。朱元璋明确了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十五个国家为"不征之国",这一点反过来对于这些周边国家学习明朝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安全且便利的环境。

一般人觉得下一个该聊朱棣了,就算知道还有个朱允文也觉得其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除了他的"出走海外"之谜外没什么好聊的。其实他是否"出走海外"才是真的不值得聊,朱允文在位足足有四年又四十三天,比许多历史上的皇帝在位时间都长,甚至比一些短命朝代都长,比如五代中的后汉,爷俩加起来在位才三年。况且朱允文在位期间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短短四年多时间就出来个"建文新政"。其核心就是对他祖父朱元璋严酷统治方式的一种适当更正,一边令全国的刑罚走向宽松,一边对宫里宦官的刑罚更加严厉。如果再给他些时间,按照这个性格说不定就走向类似吕后之后的汉文帝的与民休息了。

朱棣这个北伐功臣,被建文帝削藩政策动了"蛋糕"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基。对大明最关键的影响力除了迁都以外,就是他把建文帝没削完的藩给削完了。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削藩是对的,但不能削到他头上。

朱棣之所以出名还是得聚焦在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方面,而不是单纯对明朝影响最大的方面。比如文化层面的《永乐大典》、经济方面的疏通大运河、军事方面的北伐和占领安南等。最最最关键的是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郑和下西洋。正是因为这方方面面的功绩,造就了封建史上几大盛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应该说,明朝建立之初这三位皇帝都是有建树的,朱元璋作为开创者自不必说,朱允文其实是明朝第一个趋向"仁治"的皇帝,这可能恰是朱元璋当初选择他的原因。此后明朝出现的几次治世时期,都会附带着为建文帝及其追随者平反。朱棣的出现让本来"先破立再休养"的规律失效了,相当于他又跳出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又开创了一遍。所以真正给明朝奠定基调的不是某一个皇帝,而是他们祖孙三代共同的结果。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