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病因病机】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
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
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3、病性外感咳嗽,因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故属于邪实,由于感邪之不同,有风寒、风热、燥热之分;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或以邪实为主,病机与湿、痰、火关系最为密切,或以正虚为主,而阴虚、气虚多见。
4、病势外感咳嗽初起病位在肺,日久损伤正气,可由肺及脾至肾,病势由上而下。内伤咳嗽表现不一,既可由肺及脾及肾,又可由脾肾及肺。
5、病机转化主要表现为虚实、寒热的转化。外感有寒有热,寒邪可以化热;外感日久,可由实转虚,虚实并见。如风寒咳嗽,未能及时宣散,可郁而化热;风热咳嗽又可化燥伤津;或肺热炼液成痰而痰热郁肺。内伤有痰有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内伤日久,正气耗伤,又易受外邪的侵袭而表现为邪实为主。由它脏及肺者,多为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炼液为痰,耗伤肺津;痰湿犯肺,多由脾失健运,聚湿酿痰,上贮于肺,若久延不愈,可致脾肺气虚,甚则病延及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痰热郁久,又可耗伤肺阴。肺脏自病者,多为因虚致实,若肺阴不足,每致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则津化为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咳嗽有声,或伴有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内伤咳嗽,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有其它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3、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罗音。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增高。
5、肺部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正常或增多增粗。
二、鉴别诊断
1、肺痨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亦为咳嗽,因此须与作为疾病诊断的咳嗽相鉴别。肺痨常同时出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痰液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
2、肺胀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证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膨胀满,上气喘咳,甚至面目晦黯、唇舌紫绀、颜面四肢浮肿等症,且病程缠绵,久治不愈。必要时结合X线等实验室检查协助鉴别。
3、哮病及喘病哮病及喘病虽然也会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气道壅塞,呼吸不利,喉间痰鸣气吼,反复发作,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迫促,张口抬肩,甚则摇身撷肚,不能平卧。
4、肺痈肺痈病证临床亦有咳嗽吐痰症状,但其主症为发热、胸痛、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结合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有致病菌和X线检查等阳性发现可作出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别外感与内伤一般说,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常在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咽痒、头痛、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等症,病变多局限于呼吸道方面,一般无其它脏腑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易于治疗。内伤咳嗽证多虚实并存,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变主要在肺,但常涉及肝、脾、肾等脏,病理复杂,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治疗难取速效。但是,内伤咳嗽患者,由于肺虚容易受外邪,特别是在天气变冷的时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袭而使咳嗽加重,这时咳嗽是由外感、内伤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了解咳嗽的特点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等。
(1)时间、节律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多为外感或内伤偏实;早晨咳嗽,痰出后咳减,多为内伤痰湿或痰热较重;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夜间发作或加重,多属虚寒咳嗽。
(2)性质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见于痰湿(或痰浊、寒饮)等咳嗽。
(3)声音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咳嗽声重,见于外感风寒;声音粗浊,为外感风热,痰热伤津(阴);声音嘶哑,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风燥;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单声、轻微短促的咳嗽,为风燥、阴虚;连声重浊的咳嗽,为痰湿。
(4)使咳嗽加重的有关因素饮食肥甘、生冷后加重,属痰湿;情志郁怒后加重,属气郁化火,肝火犯肺;劳累受凉后加重,属虚寒、痰湿。
3、辨痰的性状包括色、质、量、味等。
(1)辨色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色痰)属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
(2)辨质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粘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
(3)辨量痰量偏少多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多属湿性咳嗽。
(4)辨味痰之气味,热腥为痰热,腥臭为痰热胶结成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味咸为肾虚。
二、治疗原则
治疗咳嗽应分清邪正虚实和标本缓急,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同时注意标本兼治。一般而言,外感咳嗽为实证,以祛邪利肺为主,用药宜轻扬,忌收涩留邪,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嗽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标实为主者以祛邪止咳为治;本虚为主者,以补肺、健脾、补肾纳气为主;标本并重者,当标本兼治,用药忌宣散伤正,耗气伤阴,当调护正气,以免久咳肺损成痨。概括而言咳嗽治疗常以宣、降、清、温、补、润、敛(收)等为法则。宣有宣散、宣通之意,如宣肺止咳,适用于感受外邪,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降为肃降、降气之意,如豁痰肃肺、降气止咳等法,适用于痰浊、气逆而致肺失肃降所引起的咳嗽。清有清热、泻火、清燥之意,如清热化痰、清燥养阴等法,适用于肺热及肺燥咳嗽。温有温肺、温阳之意,如温肺化痰、温肾纳气等法,适用于肺寒咳嗽、痰饮不化及肾不纳气引起的咳嗽。补为补虚之意,古有“肺无补法”之说,故不可妄用,必须在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时方可使用,况且肺虚又多与脾虚、肾虚兼见,又有阴虚、阳虚之分,故须互相参照治之,临床分为补气止咳、补阴止咳、健脾止咳等法,分别用于肺虚咳嗽、阴虚咳嗽及脾虚咳嗽。润有濡润、润燥之意,如养阴润肺止咳法,适用于肺燥咳嗽及热病,久病之后而致的阴虚津亏咳嗽。敛为收敛之意,如敛肺止咳法,适用于久咳不愈,肺中确无实邪之证。其中宣、降、润、敛法尤为重要,分别用于咳嗽的各个发展时期。某病程阶段,必须适用该法,如颠乱应用,当“宣”而“敛”,必致邪气闭伏,迁延不愈;当“敛”反“宣”,必致真气益耗,正虚邪盛;当“润”而“宣”,必致生燥动血,常见咯红;当“宣”反“润”,每令外邪留恋,久久不解。
此外,古有“毋见咳而止咳”,说明专用止咳的方法不一定能止住咳嗽,必须辨证论治,方能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