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9日讯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成立一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对标上海、深圳前海等国内自贸试验区,大力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探索,以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11月17日,在前湾港码头一艘装载来自巴西的17.8万吨铁矿石的维多利亚轮,只用了不到两天就完成了向日本大欣轮的转运。
日方代理、青岛港董家口散货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经理助理王阳面对记者说:“按照以往的工作流程,从卸船到装船发运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提前5天完成转运。”
效率的提高正得益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推出的“国际中转+船船直转”监管模式改革。过去,进口企业到港口,需要卸货接受海关查验。新模式下,他们可以将卸船作业线与装船作业线直连,海关登船查验,进口货物无需落地就可直接装船。
“此模式下,企业只需完成舱单申报,省去了放行环节,也无需等待实验室化验结果。”黄岛海关查检二处查检三科副科长李静进告诉记者。
时间就是金钱。转运时间的大幅缩短对港口和贸易企业来说实现了共赢。“别小看这五天时间,五天港口就可以多卸货近50万吨,直接增加装卸收入1000多万元。效率的提高也为后续的船东节省了滞期费大约10万美金,该项模式的启用直接节省费用90万元左右。”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开发部经理助理刘清胜说。
新模式带来了业务量的增加。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港完成国际中转业务379.7万吨,同比增加175%。挂牌运行一年多来,青岛自贸片区106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6项,实施率超过九成,总结形成6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型经验案例13个。
“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在审批、投资、贸易、金融、人才等领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片区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提升。除了做好试点任务“规定动作”以外,我们还主动开展了制度创新“自选动作”,尤其是围绕企业经营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创新解决,使企业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创新红利。”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制度创新部部长葛建军告诉记者。
今年10月,华大基因全球首个万种鱼基因组项目再传捷报,非洲肺鱼的基因组测序顺利完成。目前,科研人员已完成500种鱼类的基因测序。
“它填补了海洋科学水生生物里面一个大型基因组计划的空白,在国际上是没有的。这种生物遗传资源越来越重要,海洋里面的生物遗传资源占到全球生物遗传资源的一个很大比例,这也是我们正在筹建的国家海洋基因库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定位。”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广益说。
在该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青岛自贸片区管委联合黄岛海关等单位对华大基因实施“清单式”生物样本备案审批制度,实现了“一次办理、全年许可”,大大加快了样本通关效率。企业根据年度进口计划集中申请,一次线上审批就能拿到全年的进口许可。仅检疫审批环节,就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2个。
在青岛自贸片区管委的大力支持下,青岛华大基因深入开展海洋基因基础科学研究,并带动了基因测序设备制造项目的落地。现在,华大园区内的华大智造生产基地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将于明年年初投产。该项目主要生产华大自主研制的基因测序仪及相关生命科学仪器,致力于把青岛打造成东北亚医学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高地。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倪鸣告诉记者:“希望自贸区能够有更多的便于我们发展壮大的政策陆续的出台,能够支持我们更好地去开拓全球市场,联系全球的力量去做相关的一些研发。”
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已经开始释放。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获批到今年8月底,青岛自贸片区新增纳税企业5149户,其中新增民营企业占比达97.7%,成为带动片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今年1—8月,青岛片区实际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8.9%。今年1—9月,青岛片区在建、待建项目84个,投资总额794.28亿元;重点在谈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额156.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