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有信息贩子贩卖个人信息,40元可买10万条个人简历。报道中提及被泄露的信息主要包括工作经验、出生日期、居住地、手机号、邮箱、学历信息、自我评价、求职意向、工作经验、语言能力、技能信息等。简历信息分别被储存在按照时间日期命名的文件夹内。这些信息均带有智联招聘或前程无忧的logo。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不是两家第一次被曝出信息泄露的问题了。据媒体报道,2018年曾有人在暗网上兜售200万条关于前程无忧用户的信息。2016年,智联招聘内部销售人员利用公司漏洞出售十几万份简历,每份简历仅售2到2.5元。2019年,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个人信息,涉及个人信息达16万余份。
前几日,据报道,有不法分子与圆通快递邯郸区的多位“内鬼”勾结,通过有偿租用圆通员工系统账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层层倒卖至不同下游人员,涉及公民信息数量超过40万条。
快递涉及的个人信息主要有姓名、地址、手机号码,简历里则有身份证号、过往经历,甚至有家庭成员和信息等,更加全面,也更为敏感。这些信息被泄露,在现实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遭受网络营销、非法广告的骚扰,还有电信网络诈骗,甚至可能造成线下的人身和财产伤害。
个人信息泄露被倒卖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大范围内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表示“现在大数据时代,还有什么隐私可言”,甚至会调侃自嘲“所以我费尽心思写的简历就值0.0004块钱?”互联网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安全漏洞,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困境。这些调侃言论的背后,是用户个人对于隐私和信息泄露的无奈与无助。
大数据时代,很多方面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从以往新闻报道中可看出,当前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较大的主要有银行、教育、工商、电信、快递、电商等行业,这些行业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作为个人,即使在家不出门只是上网也面临着被APP过度收集信息,前几日,国家网信办刚刚点名微博、航旅纵横等35款APP涉及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面对信息被泄露被倒卖,个人用户难以防范。
梳理近年来有关信息泄露事件,多是由于企业员工和外部人员勾结、内部员工售卖。如智联招聘,从2016年起就有关于信息泄露的案件发生,但到今年这个问题仍然严重。作为企业,拥有大量用户的个人数据与信息,是否应该更重视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和对员工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