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轻生重义,即使赌上自身性命也要完成诺言的一类人

2020-11-19新闻11

(图一、《韩非子》)

韩非子曾在书中记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此种的意思是,儒家子弟凭借自己的才华能力来扰乱法度,但行侠义之人则是凭借自己的武力来触犯禁忌。这两种人都不是韩非子看得起的。

但是,史书昭昭文人记述流传千古的数不胜数,可这行侠义之人却鲜有人为其作传注序,他们的故事也鲜有人知道的很详细。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了一篇名为《游侠列传》今天我们在这里了解一下昔日的游侠都是什么样的一类人。

(图二、太史公司马迁)

和儒家文人相比,游侠的行事风格多为率性而为,重义轻生。同文人善用权术来争取高官厚禄不同,游侠之中有人只是斗大字不识一筐的农民,也有富甲一方的名门豪士,也有品行高洁坚守道义的普通人。不过文人之中还有如季次、原宪一生都是平民百姓的人,不过他们有着君子一样的德操,一生坚守孔子的道义不与当时的世俗苟同,即使一辈子住在草庐之中,身着布衣,食不果腹,忍受着世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放弃自身的坚守,也当为我等后人尊敬。

以前的游侠们,行事风格上虽然肆意洒脱不遵守法度的要求,但是他们有着很高的道德水准,他们甚至敢于为了自己的道义,明知此事不可为即使丢失性命也要完成,说话讲信用,而且言出必行,碰上他人危难,拼尽全力也要帮助此人脱困出险,是为侠者风范。即便自己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也不会自夸自炫,这也就应该是游侠这一类人,值得被他人歌颂的吧?

而且这世间本就不会有什么一帆风顺的事,昔日孔子也曾遭到他人的关押,经受牢狱之灾,管仲也曾经受过镣铐之刑,吕尚也曾经在棘津碰上困厄的时候。这些被世人所称颂的人都曾经经历过人生之中的困苦时刻,我等也就不要说那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了,他们的灾祸又怎么能说得完呢?

世人又有俗语曰:"何知仁义,以飨其利者为有德。",这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去管那些仁义的区别了,那些得到既得利益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而那些死去的人也就是被世人遗忘了,可能成王败寇就源自于这样的事情吧。一如首阳山上饿死的伯夷,也没有影响文王和武王的声望:又或是盗跖的凶残行为,在其死后他们的党徒也一直称颂并流传于世间。由此可以看出 在这世间被人们所称颂流传的,不过是他们所做的功绩,而能让人记住的却是他们的事

(图三、平原君赵胜)

迹。

古代的平民侠客基本上被记录的是没有多少的,但是依然有像平原君信陵君这样因为是君王的亲属,仰仗着封地和官爵坐拥富贵,凭借自身的权利和财富包揽天下的贤才,而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赫,这好像是顺风呼喊,声音并非更加洪亮而是传得更加远,但这样的行为也不能算得上是侠者风范啊。所以说平民侠客者或者只是由于一时受空间的影响而没有声明,但是他们的事迹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所流传的。

就好比曾经的鲁国有一个叫朱家的人,鲁国人都喜欢儒家的思想,但是朱家却因为是侠义之士而闻名天下。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始终不敢夸耀自己的才能,也不自恃自己交好天下英才,对于他施加给他人的那些恩德,也从未想过他们的回报,更是害怕再见到他们。

救济别人的困难,他深知要从解决他人的贫困开始,尽管那时他的家中也没有剩余的钱财,就连他自己的衣服连个完整的布都没有,坐着牛拉的车子,但一心帮助别人度过危难,他对自己也可能没有这么用心过吧。可能他帮助的人中最著名的人就是季布,这位后来地位尊贵的将军,但是他始终不与季布相见,并为此出了函谷关往东离去,沿途的人们都希望与其交友,

(图四、季布像)

这都是仰仗他的威名和侠义的名声。

但是侠义这种东西就好像是有生命一般,这就是一个种子,有一个人行了侠义之士,不会推动更多的人去参与到这个行为之中,就好像楚地的田仲,在朱家年老的时候曾像服侍父亲一般对待朱家,因为觉得自己的操行赶不上朱家。这样的人不应该没有善终,就此他便服侍起这位曾经善举百人而不求回报的侠义之人,并以之为榜样。

田仲死后,出现了一个名叫剧孟的人,以好行侠义之事而闻名天下,后来吴楚,七国叛乱,当时的条候太尉周亚夫乘车前往洛阳,途中碰上了剧孟便将其带上了车,一同前去洛阳,途中拉着剧孟的手说,这天下动乱,但却没有剧孟的相助,这七国的叛乱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此可见有一个侠义之人协同将会影响很多事情。剧孟的行为很像朱家,但他却很喜欢与人赌棋,虽然这一生没有多少家财,但是在去孟氏母亲死的时候,从远方来送丧的车子却有千余辆,后来在剧孟死的时候,家里连十金的银钱都没有。

郭解的父亲曾经因为行侠仗义,在汉文帝时期被杀。郭解这个人个子很小,但却精明强悍,从不饮酒,可能是父亲的死影响了他,在他小的时候性格就十分残忍,当心中有任何不愉快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招惹他,为此他亲手杀过很多人。

但是他也十分重义气,后来他不惜牺牲性命来帮助朋友报仇,之后藏匿起来甚至干过抢劫的勾当,但是等他长大了之后可能是幡然悔悟,收敛了自己的行为,甚至学会用自己的恩惠来报答那些埋怨自己的人,更多的是对他人进行帮助,进而减少他人的怨恨,但他自己更加的喜欢上行侠仗义的思想,是从小就有的狠辣性格却也是没有改变,可以说是侠者之中的特例了。

后来他更是帮助他的同乡们,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也没有自夸自己的功绩,当时的少女都十分倾慕他的所作所为,受过他恩惠的人也经常私下里替他报仇,却也不让他自己知道。

有一次他姐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经常借着郭解的名号欺负人。

一次在酒馆,他的侄子让别人喝酒,但这个人酒量小,不能再喝的时候,他的侄子却强行灌酒,那人看此事不能阻止,一怒之下就杀了他的侄子之后逃跑了,他的姐姐把他侄子的尸体扔到了大街上,并用这件事来嘲讽他。

(图五、郭解像)

后不久之后,杀他侄子那个人回来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了他,但他却没有处置这个人,郭解表示,你杀了他在于情理之中,这件事是侄子的不对。之后就给自己的侄子收尸,并埋葬他的侄子,后来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称赞他的道义行为并更加的仰慕他。

郭解每次回家,都会有人躲避他,但只有一个人十分傲慢的看着他,他也没有做什么只是私下里派人去打听这个人的名字。之后他并没有报复他,而是告知当地官吏免除这个人的徭役,这件事被传出去之后这个人主动向郭解请罪,而世人更是仰慕这位仁义之士。

在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下发迁居令要将国内富豪搬离原来的郡国 去往茂陵,但郭解家中贫困依然出现在迁居令上,负责此事的地方官员十分害怕也不敢不让他搬家。当时的大将军卫青听闻此时也向汉武帝求情并说明他的家中情况,但是汉武帝依旧保持自己的命令不变并说,一个穷人能让大将军求情,那他一定不穷。就这样他全家就此被迁徙到了茂陵,沿

(图六、汉武帝)

途知道他的人们给他凑出了1000余万钱的盘缠。

后来因为郭解的门客,杀了人,负责查案的官员以为这样的人虽然没有罪过,但是因他而死的人也不少,并以门客慕其盛名而杀人的缘由,向汉武帝进言,汉武帝由此杀了郭解一家。这或许本就是郭解的应有下场,只是来的晚了些。后来汉朝将这一类人全都斩杀殆尽,应该是为了维护治安和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才采取这样的行为(汉朝本来人口就少),其后之人更是鲜有游侠之行。

游侠的行为,虽然受到世人的称赞,但只是人们对这样的人了解的不够全面,如果人们全面了解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可以分辨出游侠之中哪些行为是可以提倡的,而哪些行为是决然不能做的。就像郭解这样的人,父亲行侠仗义而死,自己却没有收敛自己心中的暴虐,而是将它扩大,以自己的道德水准违抗法律,这是莽夫行径,我等断然不能学习,但流入游侠的人,自是有他们的原因,我们也只能说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吧。

#诸子百家#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