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年间,有那么父女二人,父亲三世忠良,却被董卓招至麾下,一生多次蒙冤,而最后冤死王允之手,女儿外嫁匈奴,后来被曹操接回,如今已经成为王者荣耀里最令人厌烦的英雄之一。这一家子便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和他的女儿蔡文姬。
古典名剧《琵琶记》写的是,有一书生,进京赶考时被招为驸马,后来父母老死,寒贫之妻在邻里的帮助下进京寻夫,换的浪子回头,夫妻团聚的故事。
而这个书生的名字蔡伯喈,便取自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
蔡邕
蔡邕字伯喈,家中几代为官,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在朝为官的时候,正赶上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他便说自己宁死不食奸臣的俸禄,毅然辞官归隐了。
而到蔡邕这一代,先祖的声明也很好的遗传了下来。
蔡邕最开始以孝顺和博学闻名乡里,而后来汉桓帝时期,朝中的中常侍徐璜等人擅权乱政,为了讨好桓帝,这几人听说采用琴弹得好,便就向皇帝举荐蔡邕。
蔡邕不得已,只能启程上路,走到半路便说自己重病缠身,又回家了。
蔡邕
汉灵帝建宁三年,在家闲居的蔡邕又被朝廷征召,到司徒桥玄的府中为官,著书释文,卓有成绩,后经灵帝批准,蔡邕将自己修订之后的书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外,供天下学子瞻仰。
也就相当于,天下的教材全是他编撰的。
若是一直如此,便也就好了。
文官进言的时候,除了要警惕是否会触怒皇上之外,还应该考虑自己在朝堂上是否得罪同僚。
而蔡邕显然就没考虑这个事情,他多次上书劝谏皇上,在朝廷树敌众多。正赶上天象有异,灾荒四起,蔡邕又上书说灾荒是朝中风气不正的原因,并且列了一些人,建议皇上罢免他们。
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为了保险起见,在上书的末尾写的"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倒直接应验在了自己身上。
灵帝看完奏章之后,起身如厕,宦官曹节在后面偷偷看见了名册,便将这名册泄露了出去,致使名册上的所有人都憎恨蔡邕,纷纷开始计划打击报复。
当你得罪了所有人的时候,正确和错误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皇上永远都不可能为了一个臣子而让满朝文武没法做人。
于是蔡邕便被废黜,判了斩首弃市,时年四十六岁。
若是蔡邕就这么死了,那便没有后来的董卓和王允什么事了。
再不济的人,总还是有几个朋友的,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便上书请求皇上撤销了死罪,改为髡刑,也就是剃光头发,发配到朔方。
半路上却又起风波,之前被蔡邕弹劾的阳球觉得蔡邕不死自己这口恶气便出不去,遂收买刺客前来刺杀蔡邕,但是这刺客呢,被蔡邕的正义所感化,没能下手,蔡邕也逃出生天。
蔡邕像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
董卓素闻蔡邕大名,便派人去征召他。此时董卓的威名已经闻于四海,蔡邕也知道这人此时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为人暴戾无度,实为汉贼,所以也推脱说自己有病不能去。
董卓大怒,说自己有杀人灭族的权力,蔡邕名气再大也不过是一时的事,自己想杀他易如反掌。
蔡邕不得已,便只能任职代理祭酒,三天之内,遍历三台,留在朝廷为侍中。
初平元年,蔡邕拜了中郎将,跟着汉献帝前往长安。董卓的宾客们为了讨好董卓,想让董卓按照当年姜太公的称呼,号为尚父。
董卓
古代称号是十分讲究的,尤其是用先贤的称号,德不配位的话一定会被天下耻笑便和董卓说如今您虽然威望颇高,但是比之兴周伐商的姜子牙怕是还不够,等到关东平定皇上返京之后再商议也不迟。
董卓听了他的话。
虽然董卓用了威胁的手段把蔡邕带来京都,但是蔡邕来了之后,董卓对他还是颇为敬重的,每每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尽心尽力的帮护董卓。
但是董卓其人,暴戾无常,刚愎自用,又怎能长久呢。
后来,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定计讨伐,蔡邕失去了自己的靠山不说,反落得个董贼余党的身份。
王允
一天,蔡邕在王允加家中闲坐,偶然谈起董卓,言语之间颇为叹息,面色戚然,也不知道他叹息的究竟是董卓其人,还是自己此生的命途多舛。王允一见,勃然大怒,骂道"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便令廷尉抓了蔡邕治罪。
这简直就是莫须有的罪过,所以一众儒生为蔡邕求情,当时蔡邕在编纂后汉史,儒生们便以此求情。蔡邕也认罪,说自己甘愿受黥首断脚的刑罚,只求放过自己一条命。
王允没同意,公元192年,一代文豪便就此殒命,时年六十一岁。
而相比于老父亲蔡邕,才女蔡琰,也就是蔡文姬的名号如今却是更为人所知了。
当然,这个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中蔡文姬
老父亲蔡邕死后三年,汉朝因为董卓、李傕等人的作乱已经国力衰微,民不聊生,更无力抵抗虎视眈眈的外族。所以南匈奴部趁乱进军掳掠,蔡文姬便被掳去匈奴,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之久。
而这个时候便就出现了蔡文姬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男人,曹操。
曹操素来喜好文学,和一代文豪蔡邕也一直有文学上的交流,有一天想起来蔡邕还没有子嗣,便用金璧从匈奴人那里将蔡文姬赎了回来,并让她嫁给自己的一个屯田都尉董祀。
曹家父子这个人妻控的爱好是向来为人诟病的,从曹操战宛城图谋张绣的婶娘,引得自己痛失爱将典韦,到曹丕和甄宓,再到曹植写洛神赋调戏嫂子。
所以说曹操赎回蔡文姬,莫非是为了自己一时的欢愉吗?
《文姬思汉》
笔者认为,也不尽然。
历史对于蔡文姬后来的生平记载甚少,有关她的记载只有一件事情。
有一次,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了死罪,已经要押送刑场,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宾客,蔡文姬便蓬头赤脚进屋为自己丈夫求情。
文人之女,哪怕蓬头垢面也不会损伤礼仪,蔡文姬走入朝堂,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言辞哀婉酸楚,曹操大为动容,便派人去放了董祀,又赐蔡文姬以鞋袜。
这之后,曹操又问蔡文姬,你家中之前曾经收藏了很多的古书典籍,你还能记起来吗。
蔡文姬博闻强记,便说之前老父蔡邕留下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是自己被匈奴掳掠,不能保存,如今能记起来的,只有四百余篇了。
四百余篇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曹操便说要派书吏去蔡琰那里抄写。蔡琰只说男女口授不合礼制,便拒绝了。
而后,她自己手抄了全部的文章送给了曹操。
若说曹操只是贪图蔡琰的美色,那便把曹孟德说小了,之前蔡邕在汉朝便就是一任史官,负责编撰历史,而蔡琰家中的文章也自然是当时天下文人巨子中最顶尖的作品。曹操素有才情,而为政者必然要知历史懂人心,接回蔡文姬,最大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吧。
历史上有关蔡氏父女的记述其实并不多,多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中,而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这父女二人虽然有才名,但是如此混沌的时代又怎能容得下他们二人呢。
《红楼梦》中有句判词说的极好"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蔡邕的才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却过于酸腐老实,政治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尤其在那样一个时代,一句话的差错便可要了一家人的性命。蔡邕显然不善于此道,若是他没有被气势正盛的王允所杀,蔡文姬怕是也不会被掳去匈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