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故宫里的这对石器,竟成六百年未解之谜

2020-11-19新闻21

原标题:故宫里的这对石器,竟成六百年未解之谜

刚刚落下帷幕的“故宫六百年大展”(因为2020年是故宫600岁生日),让这座昔日的紫禁城又着实的火了一把,听说去的人不少。也就是今年的疫情影响,要不估计人更多。其实故宫一直挺火的,来北京旅游、不去趟故宫,那不跟白来一样吗?毕竟这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王朝皇宫!去故宫参观,大部分人都是走马观花,因为太大,逛细了时间不够,怎么也得看看那些不容错过的“大件儿”吧?比如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等;如果去的次数多了,倒可以找一些细节之处看看,也挺有意思的。今儿咱就聊两个“小件儿”,虽说没什么太大的看头儿,或可一带而过,但它里面有故事。

这是两件石器,就在太和门前。太和门之前咱好像说过吧?忘记了,门前那对大狮子肯定是讲过。这是故宫里最大的一对铜狮,也是最威武雄壮的。那两件石器就在铜狮后面、太和门丹陛两侧,西侧是一个方形石匣、东侧是个石亭,都是汉白玉打造的。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小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不知道。故宫从皇宫改为博物院这么多年了,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切是说法,有的只是后人的推测,堪称故宫六百年来的未解之谜。

因为关于它们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很多古籍在提到太和门时,只说门前有古铜鼎、有铜狮,对石匣和石亭只字未提;有的提到了,但并未说明用途。到目前为止,关于石亭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叫做诏书亭,说皇帝颁发诏书时,要先将诏书放在这个亭子里。第二、叫时辰亭,在里面放置时辰牌。这种说法的根据,来源于明朝古籍《酌中志》,里面说:明朝时皇宫里不光有日晷,还有专门的“刻漏房”,也就是设有铜刻漏计时器的房间。每到一个时辰,会有专人去定点更换时辰牌,起到报时的作用。可是书里提到的“定点”、说的是乾清门,并没说太和门。然而有专家根据石亭里的石槽推断,有可能正是放时辰牌的。

第三,说亭子里放的是“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的石牌。因为皇帝号称真命天子,以此表示自己是“天命”的正统皇帝。不过皇帝不是老在宫里待着,有时候出巡哪、游玩儿呀(比如正德)、或御驾亲征(比如朱祁镇),特别是清朝,皇帝还要去打猎,出门的时候这块牌子得带着,表示我的一切行动都是“受命于天”的。石亭子不能空着呀,就放里面一个小铜人。大伙儿一看亭子里的石牌换成了铜人,就知道皇帝没在家,等于是个提示亭。

那么石匣是干嘛用的呢?甭说咱不知道,皇帝都不清楚。有本清代笔记里说:“太和门外,东为石亭,西为石匮。一日上自天坛还宫见之,以问南书房翰林,莫知其名”。这里面说的“上”,指清朝嘉庆皇帝。这石匣与石亭是什么时候造的呢?据说是故宫同时期的产品,是朱棣迁都北京新建皇城时打造的。最初放在三大殿、具体位置不详。迁都之后,朱棣曾在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朝贺仪式,但仅仅三个月后,三大殿皆造雷火焚毁,只有这对石匣与石亭“毫发未伤”。朱棣认为此乃天意,就把它们挪到了奉天门(今太和门)前,日常处理朝政的办公地点也换成太和门。

咱之前不止一回说过,明清时期皇帝办公不在三大殿,举行重大仪式才在那里;明代日常的早朝在太和门、清朝改在乾清门,这叫御门听政。由于明代古籍对于石匣与石亭的记载甚少,所以嘉庆皇帝从外面回来,无意中对它们产生兴趣,不知道干嘛用的,问南书房的翰林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清楚,翻遍前朝古书也没找到答案。不过呢石匣好像也打开过。据说清末陈康祺所撰《朗潜纪闻》中记录,里面是一些腐朽了的五谷,还有红线、元宝之类,就跟近年来维修故宫建筑时,在一些屋顶筒瓦下发现的“宝匣”差不多,至于是何时、何人放进去的,不得而知。

于是就有人提出,这石匣与屋顶宝匣类似,都是“镇物”,无非是寓意皇室统治下的江山国富民强、五谷丰登。毕竟古人将国家称为社稷,社稷不就是土地与粮食的合称吗?古语有云:“金城汤池,无粟不守”。只有有了土地、有了粮食,才有国家;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皇权也才能稳固。由此,似乎预示着石匣就是存放谷物的宝匣,石亭是时辰亭。这种说法似乎有些说服力,因为这与太和门里的太和殿门前的摆设“同制”,太和殿前东有日晷,西有嘉量。日晷是古代计时器;嘉量就是过去粮食的计量器具,看上去正好和太和门呼应上。

不过还有不同观点,分歧主要在石匣上。因为嘉量是圆的,这个为什么是放方的?而且其形制也过于高级:角上有卷云纹,石盖上雕刻有盘龙纽,蟠龙纽底部、东西方向有贯穿的圆孔。说到这儿、您不觉得它像某种东西吗?没错儿,就是宝玺。过去的印章,当官儿的用的叫印,只有皇帝专用的才叫玺、或者宝,比如奉天之宝、皇帝行宝等等。这个石匣的盖子,与故宫现存清朝二十五宝之一的大清受命之宝太像了。不是说石匣是明代造的吗?怎么能和清代宝玺一样呢?您别忘了,清朝的宝玺也得按传统规制来呀?

因此有人提出,这个石匣应该叫做龙纹石匮或龙纹石函,实际是个石制的宝盝。宝盝就是指存放帝后印玺的盒子。于是呢,石亭也就不是放时辰牌或铜人的了,而是放玉册的。玉册也叫“玉策”,是帝王祭祀告天的册书。这一册一宝代表了皇权正统。这倒也是符合传统礼制的,如今在故宫皇极殿也能看到。话说当年三大殿被烧,朱棣很是心疼与懊恼,但石函与石亭完好无损,又让他很欣慰。朱棣心里清楚,自己这个皇位有些“来历不正”,他就越加希望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将石函与石亭搬到了日常办公、也是外朝宫殿正门的奉天门(太和门)前,向所有人展示:我才是正统皇帝!

然而这件事儿没人敢提,大家心照不宣,更不敢往书上写;而宝玺和玉册不能真的露天放置,于是就将石函和测亭摆在门前,至于谷物丝线等是不是那时候放进去的,那谁知道呢?不过这种东西放在那儿就是个标志,一般就不会再动了。于是到后来,连清朝皇帝都不知道是干嘛用的。不过呢,以上所有版本,说白了都是后人猜的、也有笔者本人一点点不成熟的的推测,个人认为最后一版可能最接近真相。如今石函与石亭依旧摆在太和门前,那故宫管理方怎么不打开看看呢?据说现在里面是空的,打开也找不到什么证据。

那就不怕游客随便打开吗?第一,据说石函是个“巧器”,需要用提、转、推、拉等“九转乾坤”之法才能打开,跟民间传说的鲁班盒如出一辙。第二,就算没有那么巧妙,您看看石函的体积,再看看盖子的厚度,那可是一米见方的实心儿汉白玉呀!目测没把子力气打不开。了解了这段未解的“千古之谜”(还差四百年),下次您去故宫的时候不妨过去参观参观,还是那句话,虽然没有太大的观赏价值,但有故事的东西,还是要看看的。

注:插图及封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物收藏#故宫#石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