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由盛转衰,西汉王侯的兴衰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

2020-11-19新闻7

导语:陈胜、吴广起义中曾经有一句嘹亮的口号叫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谓王侯将相指的就是一个国家里的权贵,而这句话则反映了农民阶级对于贵族阶层的向往和两个阶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王侯是一个国家的权贵阶级,他们或是因为血统高贵被封为王侯,或是因为征战有功成为王侯,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特权,是底层人民所向往的对象。但是,做了王侯并不代表就可以世世代代安逸的享受这种贵族生活,王侯也有王侯的烦恼和危险,毕竟伴君如伴虎。

伴随着封建统治走向集权化,王侯手里的权力又开始成为帝王所担忧的隐患,毕竟权力被分割出去就有可能会产生差错,这样的叛逆之举也是时有发生的。帝王作为最高统治阶层想包揽全部权力,所以对于王侯的忌惮就会越来越多,最后选择通过一些方法削弱这些王侯势力,西汉王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西汉统治集团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左右王侯的兴衰,最终的目的又是怎样,这些都是今天的我们所好奇的。

1、秦亡汉兴,西汉统治阶级需要将权力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武王伐纣成立了西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将土地连同居民封赏给了王室家族和一些在战争中立功之人,如姜子牙。分封制下这些人成为诸侯,享有世袭制度,其实也就是最早的一批王侯阶层。秦灭六国,按照军功奖励人才,也是对有才有功之人进行封赏,用来奖励其在战争中对于国家的重要贡献。可见自古以来,王侯都是出自于王室家族或者是战争中的功臣,西汉自然也不例外。

姜子牙画像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家族和有功之人封赏,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激励他们。就像现在的公司领导动不动就会说股权激励一样,在奋斗时候许诺有利于激发这些下属的战斗力,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前程而奋斗。等到功成名就之时,统治阶层按照约定对他们进行封赏,一方面是践行自己的诺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固统治,毕竟新生政权还不够稳定,需要将权力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西汉成立者刘邦就是这样想的。

刘邦与其臣属

从楚汉战争刚开始,刘邦就拉拢各路人马,许诺得天下后就会对他们封赏。班固在《汉书·高帝纪》中记载道"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就是汉高祖对于臣属的一种承诺,不管是丹书、铁契还是剖符都是一种订立盟誓的方法,就如同现在的合同,这些臣子在功成名就后可以据此来要求封赏。

萧何月下追韩信

2、不管是同姓家族还是军功分封,权力的均衡对于王权的稳固都有重要作用

西汉统治者以封赏为条件激励下属,建立西汉王朝后也确实按照当初的约定进行了封赏。一个国家的范围非常大,作为统治者不可能有时间有精力做到面面俱到的管理,所以选择信任的人进行管理对于新生政权的稳固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同姓家族之人还是军功卓越者,实际上都是统治者的心腹,对他们进行统一封赏,有利于形成权力的制衡。

韩信影视形象

首先,作为同姓宗族成员,封赏确保了他们拥有特权,那么就不会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皇帝只是照顾自家人,而想方设法的对于异性功臣进行压缩。其次,异姓王侯与刘姓王侯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约束。作为刘姓宗室,他们与统治者是一家,所以更加在意的是保障家族的荣耀,对于异姓王侯就会有所提防。而作为异姓王侯,自己的权力来源于自己效忠对象,一旦效忠对象被人取代,那么难免之前的承诺都付了东流。这样所带来的好处就是,一旦一方发生叛乱,所有的势力不可能都同时站在统一战线之上,而是彼此间相互制衡,那么获利者就是统治阶层无疑了。所以无论是同姓家族封王侯,还是异姓功臣封赏,对于西汉统治阶级来说都是稳固其新生政权的统治。

1、封建统治中央集权与王侯分权之间的矛盾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伴随着西汉王朝统治的日渐稳定,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与王侯分权之间开始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矛盾首先出现在那些异姓王侯,如韩信等人。他们在楚汉战争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有着巨大的野心。野心在竞争之时是奋斗的强心针,到了这种稳定时期就成了加速灭亡的毒药。所以,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统治,首先就是将这些不安分的异姓王侯进行了处理。虽然说是当初一起打天下,但还是更加相信自己人。这时候最开心的是那些刘姓宗族王侯们,毕竟少了一波争夺权力的人。

淮南王刘安

但是宗族王侯的好日子也没有几天。他们因为失去了异姓王侯的制衡,所以也开始生出野心,纷纷发动了一些叛乱,当然这些叛乱最后都被平息了,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之中,西汉统治者也对他们的权力予以收回。所以封建统治想要实现中央集权,那么与王侯们分权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而最终这些王侯都会被消灭了,不管是有没有二心,放在那都十分的不安全。

汉文帝影视形象

2、中央集权下西汉王侯由盛转衰的表现

西汉王侯在经历汉初的兴盛后,在统治集权的压力下,开始由盛转衰,而这一转变的起始点,就是异姓王侯开始被消灭之时。异姓王侯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姓宗族,而这些宗族们也不消停,诸如淮南王之类的叛逆之举时有发生。于是,汉朝统治者只能再接再厉的削减他们的权力,其中一项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主父偃影视形象

"推恩令"是汉武帝期间的主父偃提出的,他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建议汉武帝一改汉初时候订立的诸侯只能将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改成诸侯的诸子皆可以建立侯国。这条建议看起来对于诸侯是一种赏赐,其实无形之中将一块完整的封地搞得四分五裂,毕竟诸侯们也是妻妾众多,总不会只有一个儿子,本来嫡长子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割,这样又产生了许多的属地,十分的机智。渐渐的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西汉王侯的权力开始越来越小,呈现式微之态。

1、兴王侯是为了巩固统治

不管是兴王侯还是衰王侯,西汉统治集团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想要实现统治集权,于是王侯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当然这些羔羊之中也有些狼。汉高祖刘邦在最初建立西汉王朝时,通过许诺封侯赢得了那些骁勇善战之士的忠心,也获得了同姓宗族的帮助。

事实证明,他在取得统治地位之时,也确实按照自己的约定进行了封赏。封赏不仅仅是一种奖励,更多的也是一种利用,就像他在《大风歌》中所说的那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所要的不过是这些王侯能够替自己守四方,所以一旦他们阻碍了政权的安定,那么就是死路一条。

刘邦《大风歌》

2、衰王侯也是为了巩固统治

如果说兴王侯是为了巩固统治,那么和平时代的衰王侯则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毕竟国家成立久了,百姓早就忘了秦朝,只知道汉朝统治者,所以这个时候王侯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地方上的小政权统治阶级,他们有兵权,还有野心。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是十分危险且不安定的。有些时候因为王侯在地方管理,许多中央发出的政策都不被重视,甚至于忽视真正的统治者,这是历代统治阶级所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化统治,统治阶层必须采取措施,来分化这些王侯们的权力,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所以说衰王侯也是巩固统治的手段。

结语:封建王朝每个朝代统治初期,都会以稳固朝廷的地位为首要任务,所以对于有突出功劳的人以及家族相关成员都是采取厚封,让权力尽量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伴随着封建帝王羽翼的丰满,那些分出的权力开始成为帝王的心病,更加担心那些拥有绝对力量的王侯借机逆反。所以每个朝代的王侯几乎都经历了从盛转衰,这是封建王朝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结果。政治斗争虽然残酷,但削权从另一个角度对于国家的安定也拥有着好处,我们还是要理智看待。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刘邦,《大风歌》

#楚汉#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