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北魏政权走向衰落,此时不仅战乱频繁,民族冲突问题也很突出

2020-11-19新闻14

东汉末年刺史制度,导致王朝尾大不掉

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是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原因为何呢?首先,从当时的特殊历史阶段来讲,秦汉大一统局面刚刚结束,在古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思想当中,大一统局面的结束,就意味着一个动荡的、分裂的、仇杀的时代即将带来。

而承接东汉末年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其次,从当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主体来看,战争并不是唯一的主体。

我们知道东汉时期将地方州郡刺史制度化和地方化的改革,实际上是将原来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行政,开始归于某个人来进行掌握,这样直接造成的局面就是尾大不掉。

因为地方刺史在驻扎某个地方之后,很难会进行频繁调动,这就会使得该刺史在当地形成自己的地方势力,更准确地说是家族势力。

早在东汉建立之初,豪强地主就是王朝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种局面在东汉末期更加严重。

如此一来,地方刺史的割据对于秦汉以来中央努力建设,和实现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一种反对倾向。

这就使得一个王朝开始走向分裂割据,而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战争固然是诸侯争霸战争的主旋律之一,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南下的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在这段历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北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北方的统一

气候的问题直接使得在中原汉族文明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更加复杂、新颖的游牧文化,不过由于北方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落后,并且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游牧风格。

特别是有的还处于氏族公社阶段,甚至是母系氏族公社,这使得这些南下的游牧民族势力在面对汉人之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文化碰撞。

比较原始和粗狂的游牧之风,锻造了这些南下少数民族的强悍风格,因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内在习惯,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后,必然就会与长期生活在此的汉族人民由于文明的冲突,而产生非常激烈的武力冲突。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地区只有东晋唱着独角戏,而北方地区则展现出了与南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格局。

由于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进入,这使得他们在与汉人发生冲突之时,在面对利益的分割,特别是势力范围的划分之时,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内部斗争。

尽管他们大多都是游牧民族,但是毕竟也会因为种族文化的不同,也会产生非常激烈的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十六国就是展现出了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征伐的景象,最终鲜卑拓跋氏笑到了最后,在北魏太祖拓跋焘的率领下,北魏王朝得以建立,这标志着北方地区实现了局部意义上的统一。

而北魏作为当时动乱时代少有的繁荣王朝,其内部也会因为民族纠纷而出现一系列的统治危机。到了北魏后期,一位权臣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北魏的平稳局面,这个人就是尔朱荣。《魏书》载:"自兹以降,则随时改作,因故篆隶草楷,且并行于世。但经历久远,且传习多失其真,故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今定文字,为世所用者,永为楷式。"六镇起义对北魏打击大,但是国力尚在

北魏建立之后,随即进入到了国力快速扩张的阶段,经过拓跋焘时期对于北魏政治、经济的初步稳定,北魏已经基本上在诸多游牧民族和政权虎视眈眈的北方地区站稳了脚跟。

特别是太武帝的灭佛政策,令北魏中央政府有了大量的财政来源,有效解决了政权建立初期的困境。

此后北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冯太后掌权之时,有利于当时北魏的政治以及机构进行改革,有效促进拓跋人的初步汉化发展。

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之后,再次推行了由物质到思想的全面汉化政策,此时的北魏已经同当初那个初入中原的拓跋游牧民族判若两人了。《北史》载:"太武因以其壮勇,且数有战功,又兼悉北境险要,遂诏使巡抚六镇,以防寇虏。经略布置,且甚得事宜。而后吐京胡反,以之为都将,讨平之。"

不过尽管北魏的整体汉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其游牧民族特性很难在短时间消除,特别是在王朝北部边疆地区的游牧风格依然十分浓厚。

这使得北方六镇最终爆发了起义。此次起义居然成为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在镇压此次起义行动当中,有一个特别的军事力量突然崛起,那就是契胡人尔朱荣。尔朱荣在镇压起义行动中,表现出色,有效解决了北魏的统治危机。

因此在此后尔朱荣的军事力量快速发展,而北魏中央统治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但也无可奈何,中央政府的力量实在有限,只得依靠尔朱荣的强大力量进行维护王朝的稳定。

不过尔朱荣也非常明白,虽然六镇起义凸显了北魏政府的无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北魏也是有一定家底的,而且游牧民族的风气,是绝对不允许以下犯上的,因此尔朱荣称帝自立的时机并不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