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国并八荒,纵横四方定九州",秦朝作为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为后来的朝代奠定里许多基础,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秦国的强大不仅仅因为大秦铁骑所向披靡,如果没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政治能力的支持,秦国也不会从七国中脱颖而出。经济实力与体制的科学与先进程度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制度的重要奠定者便是商鞅,商鞅的作为法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在秦国引领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构筑了基石,成为了富国强兵的根本。
商鞅的变革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商君书》中,这本书作为商鞅思想的结晶,是一本极为出色的治国方略,不过天下万物,盛极必衰。秦始皇为天下奠定了法制的基础,所以那时候即使商鞅被处死,但是他集毕生之力的思想结晶,依旧被人们所拜读。不过后来汉朝独尊儒术,儒学地位至高无上,这本法家思想的结晶开始渐渐被埋没。其中的治国理念虽然在后世有些背离时代发展的方面,但其中也不乏有远见的卓识,官民监督的思想为后世的监察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政治清明需要强力的监察体制,而《商君书》也对此做出来阐述。
1、商鞅与商鞅变法
商鞅姬氏一族的后人,由于自己的祖先属于卫国国君,所以商鞅又叫做卫鞅。虽然在那样一个年代了,血统的高贵对于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是由于世袭爵位的原因,商鞅只是普通的"士"级阶层。"士"级阶层带来的士人文化先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卫鞅作为士人的一份子,自然有着士人力求致仕的特点。早年的商鞅颠沛流离,在七国之间兜兜转转。再开始他投奔魏国,在卫国国相公叔痤府上当门客。后来公叔痤因病在家静养,魏国的国相一职就空闲出来。魏惠王讲求师出有名,对于商鞅这种无名之徒内心极为不屑。前途无望的商鞅奔赴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图一,商鞅画向
当时的秦国秦国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秦国急需一场变革来改变这一衰退的迹象。秦孝公与商鞅的遇见,开启了这场改革。商鞅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打造秦国发展的框架,革除旧弊,开创新生。以法律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采用连坐制,一人犯法,若家人,邻居不举报揭发的,一律一同罪论处。军队实行军功制,士兵间禁止私斗,战场上依据杀敌数量来决定军功,军功累计到多少可以加官进爵都有明文规定,即使是贵族也必须遵从这样的法令。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改乡为县方便国家管理,对于地方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等等。
图二,商鞅变法插图
改革阻力是必然存在的,特别是触及了利益集团固有利益的改革,这也是商鞅最后落得五马分尸的原因,不过虽然商鞅被处死了,但是他的改革却成功了,他的改革彻底的革新了秦国的体制结构,将最早期的法制思想贯彻到了秦律的灵魂之中。在变法的影响之下,秦国走出困局,经济开始发展,军队实力迅速增强,逐渐体现了一统天下的征兆。
2、《商君书》
《商君书》就是商鞅变法的思想结晶,是法家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千年的传承下来,到了今天《商君书》还存有称26篇。其中详细论述了关于法家思想指导下如何管理国家,是国家富国强兵的方法。《商君书》最为著名的思想便是着"强国弱民",而所有的改革举措也是围绕着这一中心所进行。"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图三,《商君书》封面
先秦法家的思想中能够实现国家千秋万代的,首要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统治的百姓,这也正是所说的"弱民"而这种弱的方式依靠严苛的法律来实现。通过法令的约束,从而使百姓顺从统治、朴实忠厚,这样才不会发生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风险,而君主自然也不用担心自己地位不保。其次《商君书》也是最早提出人性本恶观点的先秦典籍,统治者需以恶治善,重刑轻赏也就是以严苛的法律作为统治的约束力,才能使国家强大。在26篇典籍中这些思想皆有体现,其中包括了官民监督的监察思想。
3、 先秦前的监察体制
要想体现《商君书》中监察制度的特点,秦朝之前的监察体制是一种最好的对比,中原古代王朝大部分制度的制度的起源,以及萌芽阶段都是西周时候,而秦朝是作用是将这些雏形构建成为了一个系统的框架,监察制度就是如此。早在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期,就出现了监察体制的雏形,当时的监察的对象只有官员,并且以舆论监督为主,其中就有谏鼓、谤木等。到其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有名的监察词语"八骏日行三万里",说的就是君主对于地方的把控,通过自己委派的使者去巡查。
图四,春秋时期监察御史的官印
到了春秋战国,奴隶制体制已经在时代中体现劣势,所以一些新兴的制度变出现了,指定的监察官员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他不再是君主随意挑选的暂时的巡查人员,而是有了固定的职务,而这一职务也被叫做御史,虽然这是监察体制的一大进步,但是他仍然处于一种萌芽阶段,虚心纳谏的君王,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整顿官员,改变风貌,可总有一些昏庸糊涂的君主。这种监察体制在很多程度上只对于中层阶级的官吏起到作用,因为上层官员由于权力过大,而监察御史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对于级别比他高的人而言,如果没有君主的支持既不敢彻查,又不敢上奏。对于小官小吏而言,由于没有过多的权利,接触到的利益本就不多,所以监察也很少涉及。
4、《商君书》体现的监察思想
《商君书》给出了一种新型的监察思想,就是官民监察的思想体系,其中"空间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若使马,马能焉,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所以为端也"就点名了君王与大臣,臣子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君与臣如同鱼和水,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但是两者之间有存在着一定矛盾,官员倘若为自己谋求私利,那么君主的利益必定受到损害。而对于官员与百姓就是"合而利异者",两者同样是组成政治体制的重要部分,而官员谋取私利,必然会损害百姓的利益。对于君主而言自然希望自己的大臣廉洁奉公,而对于百姓而言同样具有这样的愿望,所以监察思想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图五,《商君书》内容
在《商君书》中就主张百姓要做敢于揭发之人,如果百姓能够及时反馈官员的所作所为,那么贪官污吏将无处遁形,统治者要广开言路,给与百姓言论的机会。因为百姓作为官员统辖的直接对象,对于官员的品行,做法有着最直接的感触。倘若君王有这样的气魄那么政治清明的局面自然不用君王过多的关注。在《禁使》篇还对战国时期的官僚体制机构进行了一定的评价"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那时候御史大夫便是监察官员虽然地位低于丞相,但是是君王的亲信,负责为君主审查案件,监察百官,只不过这种监察只到郡,你并没有到下级行政区域,对于百姓而言要实现倡言是十分渺茫的。
图六,先秦时期君臣关系
《商君书》的监察思想在封建时期以及现在都有着特殊的指导意图,归结起来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官民关系的调解来达到,使得君王,臣子与百姓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融洽的地步。而实现这种关系的方式便是通过充分利用百姓的力量,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仅仅体现在了君主与国家上,官员与百姓同样如此。
5、《商君书》思想结合下的秦朝体制
秦朝作为以法律为建国根基的朝代,法家的思想自然是秦国的理论指导。而商鞅作为变法强秦的第一人,他的法家思想对于秦朝的影响自然要比韩非多得多。从某种层面上,秦朝的体制建设,指导依据大部分都来自于《商君书》,其中监察体制更是如此。秦朝统治者遂在战国时期产生的监察制度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加强,设立专门监察系统,对中央和地方进行严密监控。
(一)、中央监察体制
秦朝的中央监察体制,主要依托于御史府,御史府的最高官员便是御史大夫,到了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地位被显著提高,作为仅次于丞相的人。地位的显著提升带来的是监察能力的提高,更是皇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此之前御史大夫有着许多的利益集团不敢触碰,即便君王在这些势力面前都要妥协三分,到了秦始皇时期,天下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更何况是秦始皇这样的帝王。御史大夫同时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即便丞相出现了失职,同样敢于像皇帝直接表明。这是对于战国时期监察体制弊端的一种革新,看似简单的加强监察官员的地位,带来的确是显著的效果。
图七,秦始皇时期的御史大夫冯劫
其中就以当有朝臣提出治国举措为例。决定举措是否进行,首先通过朝议制度,百官可以畅所欲言,表达看法,最后由丞相进行归纳总结在呈报给秦始皇。秦始皇本就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为了防止丞相假公济私,又让御史大夫密报朝议的情况。并且为了防止御史大夫出现徇私舞弊,又增设了御史中丞。虽然说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但是他居住与皇宫之中,在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同时,监察御史大夫与百官。
图八,千古一帝秦始皇)
此外御史中丞之下又设立下级官员,以此监察御史中丞,这样的中央监察体制,使得各级官员都不敢稍作逾越自己权利范围的事情,这也是为何在秦始皇统治下,即使国内暗流涌动,却不敢翻起浪花。这也是即便像中车府令赵高,以及丞相李斯那样的人物也不敢造次的原因。而这些举措的源头与《商君书》密不可分,《商君书》将六国监察中的利弊体现出来,为秦始皇革除弊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地方监察体制
秦朝地方监察体系围绕的就是一种官民监察的思想理论。秦朝时为了便于管理实行商鞅变法时期的郡县制。全国共有三十六郡,在征服百越,平定川蜀之后增设为四十一郡。在各郡中设置一位监察御史,作为地方监察官员的首脑。监察御史的直属于中央的御史机构,郡县官员无权插手监察御史的职责。而监察御史对于百官的监督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对于民意的一种调查,以此为依据来对官员进行监察考核。
图九,秦朝各地郡县区划
这种监察体制是从前没有的,也是地方监察制度的首次建立。百姓可以反馈地方官员的所作所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官僚机制,而官员之间贪污腐败的现象也并没有后来许多朝代的多。只是秦朝的监察体制虽然先进,但是他同法家的另一种思想严厉刑法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百姓既想反馈现状,同时又惧怕因此遭受严酷的刑罚,这是先进中却又失败的一点。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官员廉洁奉公,恪于职守的重要性,自古以来都是杰出的帝王所期望的,而监察体制的出现就是对这种关系的一种制度上的保证。虽然的封建时代下监察体制是为皇帝,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体制,但是他维系三大阶层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朝作为古代体制体系完整建立的第一者,即使存在诸多不合理,但是在《商君书》的指导下,依旧诞生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官民监察的思想体制更是延续到了今天。
参考资料:
1, 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
2, 苏南,《法家文化面面观》
3, 张觉,《商君书》导读
4, 陈利华,《商君书》中商鞅思想的体现
5, 《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