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19日电 (高康迪)修桥补路、清理路面垃圾、铺洒防冻液……“平凡枯燥”公路养护工作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为保证公路安全,养护工经常在作业区连续施工,吃住在工地,以最快时间完成安全保障工程。每一个养护工就如同一颗铺路石,虽然渺小但不可或缺,在日复一日中不知不觉已经与公路“融为一体”。
公路养护工每年入冬以后,必须在道路两旁备防滑料。受访者供图
1952年初春,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等人来到嘉峪关,为了阻挡风沙对房屋和公路的侵害,郑占乾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下一排杨树,在戈壁增添了一丝生机,也象征着“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精神。
王有平时任甘肃省嘉峪关公路局雄关公路段养护站站长,1986年17岁的王有平子承父业成为了马鬃山公路段的养护工,该办公场所70公里之外才有人烟,“茫茫的戈壁滩,土坯房,从井里打出来的税还涩涩的”。这份“戈壁安静”让他耐住性子学习了机械修理,钻研学习经常连续几个小时“顾不上喝水”,也正因如此,他成了机械修理的行家里手。
王有平和同事粉刷轮廓标。(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王有平在公路工作的第34个年头,他回忆,当时嘉峪关没有高楼、景区,市区内南北走向只有三条路,东西走向一条路,单车道。
从普通养路工到机械运输修理工再到公路工程统筹规划,王有平从未离开过公路一线,从公路养护的“门外汉”成长为“多面手”,在他看来,养路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心,有不懂的问题就向年长的“师傅”请教学习,看业务书籍做笔记,“从我手里干过的公路工程从未返工过”。
2000年到2013年,王有平在公路工程岗位工作,他把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从片面追求好路转移到追求劳动工效和工作质量提高,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到嘉峪关市道路新修工作中,一条条宽阔的市区道路和乡村道路畅通了城乡生活。
2004年4月到7月,王有平带领公路公司100多人吃住工程现场,“晚上沙尘暴来袭掀翻了很多人的帐篷,只能等到天微微亮再进行加固。”三个月时间,在一片坑洼、鹅卵石、沙堆的古河床上修通了和诚路,为当地一企业职工生活区运送了建筑材料,水、电设施得以正常运行,王有平和同事每天工作下来“全身满嘴都是土”,“当时没想那么多,大家都卯足了劲保质保量完成”。
如今,嘉峪关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连接带动着城市内外经济发展,岁月更替、几经沧桑,1952年种下的一排白杨树剩下了8棵树,60多年来,在一代代公路人的精心呵护下,这8棵杨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养护工会定期浇水,“这八颗树身上的耐心就如同养护工前辈的真实写照,用耐力扎根戈壁成为我们的榜样。”(完)
【编辑:丁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