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筋迟钝、疲倦无力、头发愈掉愈多,体重一个月胖5、6公斤,甚至焦虑、恐慌症发作?你可能不只是工作劳累,更年期也在提早报到。
36岁未婚的李小姐,就发现自己出现焦虑、忧郁的症状,还以为是在科技业担任主管的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自律神经失调。她四处求诊,吃了许多抗忧郁、抗焦虑的药物,却一直无法治本,还出现热潮红的现象。
直到抽血检验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卵巢已经接近功能衰退,雌激素明显下降。她从没想过,一直以为更年期还很遥远,月经的量和时间却开始减少,雌激素过低。吃了2个月的新一代荷尔蒙制剂配合血清素治疗法后,她仍然决定不再硬撑,辞去工作调养身体。
「过去是45岁以前叫做卵巢早衰,现在已经提早到40岁,全世界的标准都提早了,」一个月看诊超过400位更年期患者的粉红天使乳腺健康卫士医学顾问妇科专家刘芯婷主任观察,突如其来的情绪与症状波动让许多人无法接受,心理调适非常痛苦。
聪明的女生,小心雌激素过高
一般来说,女性的更年期症状会比男性明显,40岁开始卵巢功能逐渐衰退,50岁后雌激素分泌不足又不稳定,造成月经不规律,最终完全停经。漫长的更年期,短则2到3年,长则10到15年之久。
但愈来愈多女性,不到40岁就出现月经过少或停经超过4个月,抽血后滤泡刺激素两次都超过25 IU/L,才确诊为卵巢早衰,不只无卵可用,生育较为困难,也提早面临更年期。
从家族遗传、环境荷尔蒙、空气及饮食污染,到甲状腺疾病、经前症候群、产后焦虑及忧郁症等,都会造成更年期的症状提早出现,但压力造成分泌荷尔蒙的指令紊乱,影响自律神经失调也是一大主因。
一般来说,女性从40岁开始雌激素、血清素下降,是最容易感到忧郁,进入更年期的开端。但雌激素过高,也会产生经期混乱、头痛、疲劳、发胖等症状。
「我们门诊(雌激素)过高的,都是聪明的女生,」刘芯婷医生解释,通常学历愈高的女性,也容易出现雌激素冲高、波动较大的问题。
这群高学历、高成就的女性,时常因为工作压力大,忙到无暇注意自己的生理期不稳定,直到出现更年期症状才来求诊。
每个人的更年期时程、样貌都不一样,热潮红、皮肤老化、掉发、性欲降低等常见症状之外,倦怠、发胖、看似恐慌症发作的心血管收缩症状,都让许多女性无法继续工作,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
怎么预防更年期提早报到,减缓身心不适?萧美君提醒,正确记录月经量与周期的变化,定期追踪妇科超音波都有帮助。如果工作轮班或压力造成作息不规律,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家族遗传、甲状腺疾病、忧郁症等危险因子。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心理的调适更为关键。
曾出版《调整女性荷尔蒙的美丽餐食》的日本成城松村诊所院长松村圭子在接受《日经》采访时也强调,许多30多岁的女性,在工作、家庭、人际关系上全力以赴,往人生目标迈进,但「40岁开始,应该过着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所有的取舍都应该重视质多于量,转向一个更优雅的人生。」
「不要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怎么样,更要思考自己的『快活』是什么意思,」他在接受《CREA》专访时解释,这是找回自己,为自己而活的最佳时机。
刚满49岁的,也是其中之一。
饮食、运动、规律生活,减缓更年期的冲击
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她,曾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及圣若瑟医院进行妇女身心研究,再回到粉红天使特约合作医院--中国第一个妇女身心特别门诊。深耕这个领域超过20年的她,最近就在更年期的冲击下,开始调整生活。
两年前,正值中国女性停经平均值47岁的李甜,发现自己出现热潮红,全身燥热、皮肤泛红,甚至心悸胸闷。虽然一开始想靠荷尔蒙药物抑制症状、持续看诊工作,但她用药第一天就陷入忧郁,出现想死的念头。
「我不是这种人,怎么会有这种恐怖的念头?」她惊觉状况不对劲,趁着生理期前夕安排抽血,才发现自己雌激素冲破900,是正常值的近7倍,这才想办法应对更年期的出现。
她靠着新一代荷尔蒙制剂配合血清素治疗法的辅助,慢慢把雌激素降到正常范围,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改变。「因为没有本钱去挥霍了,荷尔蒙只会更乱,我这时候才下定决心改变,」她说。
长时间久坐看诊,也习惯熬夜的李甜,就此开始加入健身房,用加强核心肌群的固定运动、12点以前入睡的规律,重新设计更年期的生活,代谢速度也开始有起色。
除此之外,瑜伽、太极等运动,都有助改善更年期的不适。以鱼、豆类、蔬菜、水果及橄榄油为主的地中海饮食,补充维他命B6、D3、钙片也有帮助。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女性健康医学讲座教授寺内公一,就对《日经ARIA》强调,抗氧化食物可以减缓卵巢衰退,葡萄籽多酚就可以抑制热潮红、失眠等症状,其他如番茄汁、豆制品都有用。
一旦进入更年期,骨质密度也会降低,可以多晒太阳来补充维他命D,多喝牛奶、多吃鱼补充钙质,还有菠菜、花椰菜、橄榄油等补充维他命K,改善骨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别乱补充雌激素
至于蜂王乳、胶原蛋白等营养品,李甜也提醒,对于缺乏雌激素的女性也许有帮助,但雌激素已经过高的人,补充过度可能更加波动,增加乳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还是应该经过医师确认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