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辨和献帝协从灵帝时期就有储位之争。
少帝辨是何皇后之子,年长。出生后养在史道人家,称为史侯。何皇后出身低贱,父亲是屠夫。何皇后入宫后有宠,一家人都鸡犬升天。何皇后的哥哥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弟弟何苗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都典兵。所以何皇后在后宫非常跋扈。
献帝协是王美人所生,他出生后,何皇后怕献帝协会危及自己儿子的储位,杀死了王美人。献帝协就改由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抚养,号称董侯。
灵帝去世前,没有最终确立太子。就是因为一边是董太后主张立献帝协,何皇后主张立少帝辨,双方相持不下。灵帝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就驾崩了。在何皇后和何进的支持下,少帝辨继位了。
这时候,从一般的原则来说,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少帝辨都是合适的。但是,因为何皇后在后宫嚣张跋扈,她的兄弟又执掌朝政,所以有些朝臣同情董太后。之前何皇后就恨董太后,现在她自己当上了太后,就逼着董太后自杀了。
这时候在宫里执掌禁军的十常侍和何进的矛盾也在激化。之前因为有过外戚和大臣联手想发动政变诛杀十常侍却未成功的先例,所以何进就希望借助于边军的力量,于是调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率军来洛阳,帮他诛杀十常侍。
董卓还没来,十常侍矫称何皇后的命令,让何进进宫。何进进去,就被杀了。十常侍内部本来又分别忠于何皇后和忠于董太后,内部也有矛盾。所以,这时候宫内也乱了。十常侍中的段珪趁乱挟持少帝辨和时为陈留王的献帝协逃跑出宫。
半路上,段珪被追兵所杀,少帝辨和献帝协兄弟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两人就趴在草丛里躲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了,才找到老百姓家里,找到地方官,大臣也来了,就想一起回宫。半路上,碰到了提兵入京的董卓。
这时候,京城已经大乱,董卓率领的三千兵居然成了京城最大的势力。回宫的路上,董卓问少帝辨事情的由来,他说不大清楚,“语不甚了”。董卓又问陈留王,“王对答条理甚晰”。所以,董卓就对陈留王的印象好一些。
进入京城之后,董卓控制了京城,先是罢免了原来的司空,董卓自己担任司空,执掌朝政。大权在握,董卓就野心膨胀了,想通过废立皇帝来立威。
大臣废立皇帝,这是大事,一般人是不敢干的。但也有先例,就是伊尹和霍光。伊尹受遗命辅佐少年继位的太甲,太甲失德,伊尹就将太甲流放了三年,他自己摄政。三年后,又迎回太甲。霍光则是在汉武帝死后,受遗命辅佐昭帝,昭帝不久又死了,霍光就迎立了昌邑王。但是昌邑王登基才27天,霍光又将其废黜,改立从民间找回来的武帝曾孙汉宣帝。
所以董卓废少帝辨立献帝协的公开理由是,少帝闇弱,没有人君之德。而且,何皇后专制后宫,逼死董太后的事也干的很不得人心。所以,董卓的理由看上去是能够成立的,也可以得到一部分同情董太后和陈留王的士大夫的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收买一部分人心。
于是,董卓将少帝辨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是为汉献帝。
但董卓的真是意图显然是没有公开说明的。
皇帝是一个王朝的根本,所以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特别慎重。即使选错了,登基后发现不对劲,有问题,也不能轻易改换。如果改换,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政治分裂,导致政治危机。
董卓明知故犯,其意图也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通过改换皇帝来让天下人都看清楚,谁当皇帝都是我说了算,那么谁是这个国家权力最大的人,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现在的史料说少帝辨看上去比较笨,而陈留王比较聪明,但这都是后来人的记述。一个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是,当时少帝辨已经十四岁了,再过两年就可以算成年人了,是不利于董卓继续把持朝政的。而陈留王比少帝辨小五岁,还是个才九岁的孩子,不可能有独立意见,立他为帝就比较有利于董卓继续控制朝廷。
废立皇帝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废立,可以迫使朝廷大臣选边站队,把一些仍然忠于朝廷的人暴露出来,然后进行处理。
后来司马氏就是这样对付曹魏的。高平陵之变后,先废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髦,后来又杀死了高贵乡公,改立曹奂。通过不断的废立来动摇曹魏的根基,清洗仍然忠于曹魏的大臣。到后面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取代了曹魏。
虽然董卓开始动摇汉朝的根基,但当时的人心仍然是倾向于汉朝的,所以他并没有成功。但他制造了政治动荡,等到曹操迎接汉献帝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忠于汉献帝了。所以,曹操接收的就是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也不用自己来废立皇帝就可以达到动摇汉朝根基的基础。
所以说,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董卓栽树,果子让曹操摘了。曹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中原,奠定了重新统一全国的基础,结果又被司马氏摘了果子。历史和董卓开了一个玩笑,又和曹操也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