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历史传奇大家族:330年15代3900人同住,包拯劝谏皇帝下

2020-11-19新闻21

姓氏和氏族,是中华民族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词条。

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首先要从这两个词条谈起。

何为氏族?

在姓氏未出现的原始社会,以血缘结合在一起的集体,被称为氏族。以某种图腾作为家族标志。

图腾有了名字,部族和家族也就有了名字。而这个名字,也就是后代所沿用的‘姓’。

姓出现之后,氏族才开始有了分化的迹象。血脉的嫡系会继承父系的姓,而氏作为庶出,则会根据封邑手段被分化出去。

所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来,普通百姓地位有所提升,姓与氏的分别不再明显,因此姓氏合为一体。

尽管姓氏分化随着历史大潮不断变迁,但也淹没不了中国人寻根溯源的渴求。祖先崇拜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谁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宗姓谁名谁,从何而来。

某种意义上,也是所谓血浓于水的根源所在。

姓王的应该都知道这样一句话:

天下王氏出太原,得姓始祖太子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王氏都出自太原,王姓始祖叫做太子晋。

王在最初只是一个氏,而并非姓。王氏的姓多为姬姓,还有少数出自子姓、妫姓。而太子晋也是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后被废为平民。

因其出自王族,所以以王为氏。

太原王氏由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太子晋17岁年终,其子宗敬因战乱避居晋地,便是后世的太原王氏。

其二,秦末汉初,活跃在河南的王氏因战乱迁徙至山西和山东,分别形成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王氏族人开枝散叶,总算是找到了根源。

而本文的主题却不是王氏,而是陈氏。

王氏有‘

天下王氏出太原

’的说法,陈氏也有‘天

下陈氏出江州

’的说法。也便是著名的江州

义门陈

何为义门?

在中国历史上,受儒家伦理的影响,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褒扬为社会楷模,赐为“

义门

”。

义门陈

便是历史极其罕见的世代同居的典范。

现在五世同堂已不多见,而义门陈却十五代人没有分家。

关于义门陈的传说很多,其中著名的‘百犬同槽’,很形象地描绘了义门陈的平等、和谐的家族风貌。

据说,义门陈的族地中养着一百只犬,吃饭的时候,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家犬尚且如此,何况是以‘孝义’为先的义门陈氏。

也就这样,一百七十多口人,3900多人,世代同居在一个地方。竟然在三百多年后才分家,可谓一个奇迹。

而有史可考,义门陈之所以聚族不散,自有其持宗之道。

义门陈的第三代家长制定了《义门家法三十三条》,后来又补充了《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尽管条条框框很多,但每一条都是基于‘均等’‘和同’为原则确立的。可以做到,绝对的公正严明。

能做到

‘子子孙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

。从而,约束子孙遵守人伦,不背离王法。也正因如此,义门陈才得以生存三百余年。

而且,义门陈也是最早的‘义务教育’践行者。‘

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教训童蒙

’。而且,儿童在七岁必须入学,十五岁毕业。没有人能够例外。

这一点上,跟二战之前的德国教育如出一辙。

家族子弟不强是没有道理的。

截至宋庆历四年,义门陈人口三千多人,当年应举登科者45人,在朝为官的18人,各路州县官员209人。

这个成才比例真是太高了。

然而,这个辉煌没有持续多久,就在十年后,义门陈还是分家了。

根据各地陈氏的共同记忆,义门陈的分家是因为包拯上书,皇帝下诏。也就是所谓的‘奉诏分庄’。但在各大宋史中,根本就没有过朝廷下诏让义门陈分家的记载。而且关于包公的史册《包孝肃疏议》中同样没有记载。

而存世的却有一张嘉祐七年的分家圣旨。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义门陈分家受制于朝廷压力,并不只是一个传说。义门陈分家被归咎于朝廷惧怕宗族过大的压力。

而奇怪的是北宋朝廷从没有否定过宗族聚集而居,反而一直都在提倡。宗族制度在宋代受到了大儒的提倡。

张载,也就是说过那句传世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

他曾经这样说过:管天下人心,最重要的是收宗族,厚风俗。宗族不立,人不知统系来处,自然也没有归属感。

“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顾?”

这便是大家和小家的最初概念。

小家牢靠,大家才能够稳固。宗族的律法愈发完善,国家的约束力也会随之加强。

然而,既然朝廷大力褒扬,为什么义门陈还要分家?还将分家的原因扣在朝廷头上?

学术界将义门陈分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压力,一个是外部压力。其中的外部压力,便是朝廷的压力。朝廷压力的证明是一张宋仁宗的圣旨,朝廷为什么要下旨?具体原因可能无法考证。

咱们只说内部压力。

义门陈的愿景非常美好,但实际上,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无异于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人口剧增,往往会导致一种内卷作用。

也就是说,极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了宗族裂变。

人性本就是自私的,如果能做到无私,只能是在物质丰沛的前提下。

而人口众多的义门陈,也避免不了在家产分配上出错。尽管家法严明,但在义门陈后期,因为人口膨胀,口粮紧缺。导致很多族人开始典卖私产,走入了家族发展的恶性循环。

而且不止如此,那些在外地围观的义门陈氏,虽然都以江州义门为祖,但各自的家产却全都是私有产物。而他们回乡省亲时,衣食住行,都要由义门陈族地提供,从另一方面加剧了经济上的压力。

义门陈的分裂,从而成为了后世阐述家族分裂的基本逻辑。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不分家的大家族。那为什么义门陈会将分家归咎于朝廷压力?

一方面是因为义门陈的精神核心为孝义,即便内部压力再大,也没人敢率先提出分家。另一方面,朝廷下诏对于家族而言是莫大的荣耀,即便分家族谱上也是有光彩的。

总而言之,就是抹不开面子分家,所以朝廷的诏令是最佳由头。

无论如何,义门陈都是一个不朽的传说,子子孙孙在华夏各地开枝散叶。宗族的荣耀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每每回首,未尝不是一种知根知底的甜美。

#包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