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败曹操于赤壁,杀周瑜于巴丘:它才是三国大杀器、幕后的胜负手

2020-11-19新闻17

提起三国,人们首先会想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这些响亮的名字,并认为正是这些英雄人物,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改变了当时的形势,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但今天本文的主角,比这些英雄人物还要厉害得多。它在赤壁击败曹操,在夷州击败孙权,害死了周公瑾,搞死了诸葛恪,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是三国时的隐形超级大BOSS。

它,就是瘟疫。

赤壁之败:瘟疫打败了曹操

瘟疫影响三国历史的经典案例,就是赤壁之战了。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决。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曹操大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那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战败呢?

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周瑜指挥得当、战术对路;有人认为是孙刘有长江天险,难以突破;还有人认为是曹军不习水战,扬短避长;还有人综合分析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认为当时还不是天下统一的时机。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过曹操赤壁之战的还有一个重要败因,就是瘟疫。《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交战,“时曹公军中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周瑜传》记载,“军中已有疾病”,《武帝纪》记载,“大疫”。从“大疫”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曹操军中的疾病是非常严重的。

瘟疫不但造成了士兵的大量死亡。《三国志·孙权传》说,周瑜程普大败曹军,“公烧其余船引退,饥疫死者大半。”《资治通鉴》记载,曹军赤壁被击败后,“兼以疾疫,死者大半”。

曹操本人,也认为自己输给了瘟疫,而是不是周瑜。《江表传》记载,“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瘟疫,孤烧船自退,使周瑜虚获此名。”

史书中没有记载曹军瘟疫的名称,有学者推测,此瘟疫可能是斑疹伤寒,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在西班牙一次战争中杀死一万七千名士兵。

另一次受到瘟疫影响很大的战争,发生在公元253年,间接受害者是吴国权臣诸葛恪。当时,诸葛恪不顾国内的反对,发动二十万士兵攻打魏国。四月,吴军围攻合肥,攻城百余日,不能取胜。

当时正值酷暑,部分吴军士兵饮用了被污染的河水,爆发痢疾,腹泻不止,病重的人先是全身浮肿,然后死亡。因为吴军长时间在外面作战,身体疲劳,免疫力低下,导致这次瘟疫迅速在吴军中扩散开来,很多病号没等救治就死掉了,甚至连尸体都来不及处理。病号和死人混杂,反过来又让瘟疫扩散得更为严重。

七月,诸葛恪被迫撤兵,但瘟疫严重,“士族伤病,留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忿痛,大小呼嗟”,最终“病者大半,死伤涂地”。

和前面提到的赤壁之战一样,这次瘟疫也对当时的政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诸葛恪出兵前,就遭到群臣的反对;这次战败后,他更是人心大失。回国后不久,诸葛恪被东吴宗室孙峻杀死,吴国的历史进程因此改变。

根据史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被瘟疫影响的战争,至少有6次,如下表:

瘟疫是三国时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汉末三国人口最低值是2200万,仅仅为东汉人口峰值的三分之一。除了频繁的战争、饥荒外,瘟疫也是造成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

瘟疫爆发,平民大量死亡,这样的记载不绝史书:

公元217年,全国出现多起瘟疫。

公元219年,吴国大疫。

公元220年,曹操薨,“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

公元223年,吴国江陵城中发生瘟疫;同年,魏国宛大疫,死者万数。

……

公元217年的发生的瘟疫,非常严重。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人们一家一家的死,甚至一族一族的死,都说明了这次瘟疫的可怕。

另外,还有些史料只记载了瘟疫的可怕,但没有说明瘟疫发生的具体年限。比如《三国志·许靖传》中记载, “靖寻循诸岸五千余里,复遇疾疫,伯母殒命,并及群从,自诸妻子,一时略尽。复相扶持,前到此郡,计为兵害及病亡者,十遗一二。”简单翻译下,当时的名士许靖和族人,在旅途中,因为瘟疫和兵灾,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晋书·孝友夏方传》记录了东吴的一场瘟疫。夏方是东吴人,家里遭到瘟疫,“父母伯叔群从死者十三人”,夏方当时才十四岁,前后花了十七年才埋葬完亲人,东吴为了嘉奖他的孝道,封他为都尉。

瘟疫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村庄荒弃。人民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边缘。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瘟疫发生时的场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名士名将,很多人死于瘟疫

汉末三国时期,平均两年就有一次疫情。瘟疫连年,不仅普通百姓难以幸免,甚至一些名士也难逃瘟疫的魔爪。

比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四人死于瘟疫,分别是徐干、陈琳、应玚和刘桢。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

死于瘟疫的,最有名的武将可能是周瑜。周瑜死于公元210年,他死前还谋划夺取刘璋的巴蜀,但突然得病,很快就死了,属于“暴亡”。史书上没有记载周瑜具体得什么病,但209到211这三年,孙吴控制区内爆发了瘟疫,不少学者认为,周瑜应该死于某种恶性传染病。另外,孙吴名将、和周瑜并为都督的程普,也在同年突然去世。

217年那场全国性的瘟疫,夺取了司马懿长兄司马朗的生命。当时曹军攻打吴国,军中突发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不幸感染,去世时年仅47岁。

同年,接替周瑜都督位置的东吴名将鲁肃,也突然病逝,年仅45岁。东吴猛将凌统,也于同年病逝,年仅28岁。史书中对这两人的死因没有详细地描述,但事出突然,死因很可能与当年的瘟疫有关。

汉末三国时期瘟疫的特点

汉末三国时的瘟疫,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第一,瘟疫爆发非常频繁。

两汉四百多年大规模瘟疫爆发五十次,平均七年一次。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平均不到两年就爆发一次瘟疫。

第二,瘟疫在空间上向南方扩展。

汉末三国时期,南方疫灾频度自先秦以来首次超过北方,南方的疫灾主要发生在长江中游的安徽和湖北,比如健康、襄樊等重镇,台湾和海南因为东吴军事的介入,也开始出现了瘟疫。南方地区的开发,人口的流动,南北交流的密切,让发生瘟疫的地理区域也随之扩大了。

第三,瘟疫对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多有说明。比如曹操在赤壁,如果不是军队染上了瘟疫,未必会输,中国历史上也可能不会出现三国鼎立。

再比如周瑜之死,周瑜是孙吴最重要的军事统帅,病死前正谋划夺取巴蜀。如果不是周瑜暴毙,说不定东吴先于刘备获得巴蜀地区,那么同样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了。

瘟疫为什么会对天下局势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主要因为当时群雄割据,但每个人都实力有限 ,容错率很低,所以瘟疫作为“黑天鹅”事件,对局势的影响非常大。

那为什么汉末三国时期瘟疫会频频爆发?

第一,频繁的战争。

首先,汉末三国时期,很多战役都动员了大量人民,甚至举国参战,比如赤壁之战,曹操部队超过20万人;诸葛恪攻魏,动员士卒也达20万。这么多人员集中在一起,长期在野外作战,并且经常出现补给困难的情况,士兵们身体普遍羸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很难一般,所以作战队伍特别容易爆发瘟疫。而且,因为人员密集,发生疫情后难以切断传播途径,会快速传播。

其次,作战时双方士兵和平民,经常会发生大规模死亡的情况。三国的相关史籍,经常记载斩首数万、屠灭x城。当时卫生条件很差,在这种残酷的战争中,尸体通常没法快速掩埋,随便仍在路边,甚至扔到河水里,极容易成为疾病的污染源和传播途径。

最后,因为战争频发,士兵们大规模、跨地区的移动,又会将疫情传播到其它地区。比如公元222年,魏军围攻江陵两个月,城内发生瘟疫,被称为“肿病”。后来魏国在当年11月撤兵,将瘟疫带到河南, 导致次年春宛城和许昌大疫,。

第二,气候异常。

汉末三国时期,有两次流行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瘟疫,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96-205年这段时期内,第二次发生在公元217年。这两次大疫发生时,都有共同的特点:气候异常。

公元196-205年这段时间,中国大地上经历了一段持续降温和异常潮湿的时期。寒冷加潮湿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在这次瘟疫中,医圣张仲景宗族二百人,死掉了三分之二。后来张仲景在著作《伤寒论》中,认为气候的异常,是导致这次瘟疫的重要原因。

公元217年瘟疫爆发时,依然和寒冷潮湿的气候有关。根据学者的考察,公元214-220年,中原地区出现了异常低温寒冷的天气。当时,曹操铜雀台上的橘树,都不开花了,可见天气之冷。后来爆发瘟疫时,曹植认为“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认为天气异常是瘟疫爆发的根本原因 。

第三,自然灾害。

汉末三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作,经常出现旱灾、水灾、蝗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灾害过后,经常会引起饥荒,饥荒会造成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具恶化,吃不上饭,体质和免疫力都会下降,瘟疫容易爆发,爆发后又容易扩散。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出了灾害和瘟疫的联系,“饥馑之岁,饿者满街,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另外,当时中央政权衰落,诸侯割据争雄,各地的统治者根本不救灾,或者救灾也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老百姓只好流离失所,到外地去寻找活路。这个行为,客观上也导致了瘟疫规模的扩大。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