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山里的合唱团,唱响跨越千里的感动 钱塘新区“造血式”帮扶点亮发展之路

2020-11-19新闻13

凤然老师和“黔之声”合唱团的孩子们。

兴美宏杨扶贫车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距离杭州1500公里外,凯里开发区一小舞蹈教室里,一场告别演出开始了。

这场告别演出,是合唱团45名孩子送给他们最亲爱的音乐老师凤然的一个小礼物。因为次日,凤然即将结束一个多月的支教工作返杭。

作为杭州钱塘新区学林街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凤然是钱塘新区今年对口帮扶凯里所派去的第二批专技人才之一。

今年以来,钱塘新区已先后组织四批派遣干部和专技人才共计35人到达凯里,奔赴机关、基层、学校等地挂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工作,开展精细化帮扶。

如何帮助这颗密林深处的“苗侗明珠”实现“脱贫不返贫”?钱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造血式”帮扶。

输出新区美好教育理念

什么是“造血式”帮扶?

就拿教育来说,就是要把新区的美好教育理念带到凯里,孵化出‘凯里特色课’。钱塘新区在凯里挂职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负责人黄伟介绍,开发区一小是新区集中优势资源所打造的教育帮扶示范点,我们便在学校建立了很多教学科研项目。

比如凤然组建的“黔之声”合唱团,就是“黔东南州和杭州两地共同发出的美妙声音。”

初到凯里,凤然发现这里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都是主科老师代班的。而凯里的孩子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艺术细胞发达,天生能歌善舞。“有一次,我无意中往窗外瞥了一眼,发现窗外趴着许多学生,都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我……”凤然被那一刻直击心灵,“那是一种对音乐、对艺术、对美的强烈的渴望。”

当下他决定组建一支合唱团,并挑选了45名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利用每天吃饭与午休的时间,教他们基础发声,教认简谱与踩节奏,排练歌曲。

“教会一首歌不难,难的是怎样教会他们通过音乐来感受美,用艺术启迪价值观。”在凤然看来,或许这就是支教的意义,“我们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而是通过开设公开课或师徒结对课堂问诊,以指导当地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为主。”

苗族姐妹花把手艺变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钱塘新区在产业和招商协作不断深化“造血式”帮扶。比如兴美宏杨扶贫车间,这是一对来自大山里的苗族姐妹花——妹赢和旺成,为了能让指尖上的技艺更好地传承所建立的刺绣基地。

2016年,怀着身孕的妹赢跟随老公从凯棠镇搬来上马石社区,结识了小姐妹旺成。在这个移民安置小区里,有许多像她们一样的贫困妇女,没有其他手艺,可是绣得一手好花。“苗族姑娘个个会绣花,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几岁就跟着妈妈姐姐一起绣,绣品就镶在衣裙上。”

为什么不将大家组织起来,以“绣”兴业?

两人一合计,说干就干。从最初的18台缝纫机,慢慢发展壮大到如今已有100多台缝纫机。目前,共有5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此实现了就业。

今年,钱塘新区给予了车间100万元帮扶资金,还帮她们对接上了新区知名刺绣名牌“王的手创”。身为车间“技术总监”的旺成,等过完苗年马上就要来杭州进修培训,学习融合各家刺绣技艺。

事实上,钱塘新区始终致力于为两地企业搭建桥梁,并为凯里当地能带动贫困家庭就业的企业提供帮扶资金。据悉,像这样的扶贫车间,目前共有14个,其中今年新增了6个。

“新区还给了‘承诺’,只要我们做大做强,后续的订单、资金、场地等都不用愁。”日子越过越好,笑容也映在旺成的脸上。

#扶贫车间#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