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日记·11月18日 | 追索25年 文物终于回家

2020-11-19新闻11

历时25年追索,68件流失英国文物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11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批文物成功追索回国的有关情况。

经鉴定,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质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铜器等,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整体来看,这批文物器型器型较为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期,这批文物将通过网络在线展览的方式与公众见面。

回顾这批文物的回家之路,可谓曲折艰辛。从1995年至今,追索历时整整25年。其间,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港澳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多个部门参与,采取了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谈判等多种方式展开追索。直到今年1月,因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英方主动提出希望将该批文物归还中国政府。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为跨国工作带来重重困难。这样波澜曲折的故事,几乎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都有。

追索海外文物涉及外交、文化、法律、经济等诸多因素,是个复杂工程,费时费力。但再难,我们也绝不放弃追讨流失文物的努力。中国政府在积极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两个国际公约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国内文物保护工作,修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依法加大文物盗掘、走私出境的打击力度。同时,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遗产日”,不断提高国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据统计,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已经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4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

每一件文物的回归都值得我们高兴,但要做的还有很多。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创造和积累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晚清以降,国力衰微,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流散异国他乡。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至少有1000多万件文物流失海外。如何让它们回归祖国,需要长远的计划和努力。对此,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要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展开系统、科学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形成完善的档案,这样才能为后续一系列工作理清材料,提供方向。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保护文物,是每一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流失在外的每一件中国文物,都要虽远必追。我们期待着,它们能早日回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邢婷婷 王婵)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