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2419字,阅读 约需8分钟。
编者按
十月底和十一月中上旬的每个周末,田径场总是人头攒动,书包铺满了升旗台,体测者们熙熙攘攘。朋友圈里则是“哀嚎遍地”,1000m、800m、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难倒一片英雄好汉。
随着初冬降临,体测逐渐走向尾声。或是认可,或是抗拒,或是恐惧,每个人心中对体测都有不同的看法;或是惊喜,或是平静,或是无奈,每个RUCer都收获了自己独特的体测故事。当汗水变成了一张张成绩单,在RUCers眼里,一年又一年的体测之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无论天赋,我们都是体测人
拿不到满分的话,我的体测将是不圆满的。我是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我认为如何理解体育是影响体育成绩优良与否的核心因素。“喜欢运动”与“会运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当你尝试从运动的本质和互通性去理解各类体育运动,你会发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会运动”的基础,当你有不错的心肺功能、一定的弹跳能力和柔韧性时,你的体测成绩就不会低。
在体测中,我并没有考虑能否达到标准,而是想要去挑战自己的成绩上限。因为我能做好绝大部分细节,所以我希望能测得越高分越好。在我看来,体测是非常好的体育测试方法,我能从中找到我擅长的体育运动,也能发现我需要提高的某种体育素质。我把体测当成一场与自己的比赛,没有在坐位体前屈和50m中拿到满分,所以我就用擅长的引体向上尽力追分。这次只拿了98.3分,有点不甘。也算为明年体测定下了最底线吧!
没有被对体测的恐惧支配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刚跑完1000m的我咳了三声才完整说出这句话,嗓子里一股甜腥味。和我一节体育课的室友把包递给我,我看着紧紧裹着羽绒服的他,奇怪地问:“你不舒服么,咋不跑?”他翻了个白眼:“还室友呢,我运动会跑了1000m,体测可以免跑,你不知道?”嗯,得了,我又得咳几声掩饰尴尬。
我身高1.8米,体重160斤,BMI指数为24.7,虽然数字上仅仅反映出略微超重而已,但是疫情之前我才140斤。这半年我“成长”了20斤啊!你知我哩个疫情点过嘅咩!你知咩?! (你知道我这个疫情是怎么过的吗?)
平日里我喜欢沙排运动,但我真的很拒绝体测。你让我天天打沙排都没问题的,但你让我去体测,抱歉我做不到。我光脚在海滩上跑跳得非常起劲,但是穿上运动鞋踏进操场后,我只想说:对不起我们不合适。至于明年体测怎么办,我只能说,我都唔care哩D野。 (我都不在乎这些)
如果说大学最让我深感痛苦的事,那一定是体测了。那天屋外晴空万里,但屋内的同学拉紧了遮光窗帘,企图以这样的方式屏蔽掉正在田径场上进行的体测:“我不看,我就记不得。”我的A室友躺在宿舍床上却像是住在ICU一样,一问才知道是昨天刚经历了1000m测试;B室友起身时吐出“嘶”的一声,不用多想,一定是昨天立定跳远又拉扯到腹部了。
我和C室友相约一起,站在测试引体向上的队伍后面。平常排队时我们都极其不耐烦,今天却格外绅士,有插队的同学我们都不会去阻拦,甚至表示欢迎。终于到我了,我将校园卡递给志愿者,风轻云淡地说了句“刷个0就行”。而我的C室友则秉持体育精神,擦上滑石粉,起跳、上杠、下杠,以连贯度极高的水平完成了0分表演。1000m的跑道对我而言更像是“人间奈何桥”,每一次呼吸,每一口吞咽,都伴随刺骨的疼痛,那些平日里说好“一起跑慢点”的“兄弟”,现在正恨不得以逃逸地球的速度奔向终点。
当然,对于体测的排斥,不单是对难度极高的体育项目的排斥,其实还承载着对那个迟迟不愿改变的自己的排斥。体测像是一道闸,过了这关的人,他们的坏习惯会被斩断,而那些过不了这关的人,或多或少,只能苦笑着,埋怨这高高悬起的闸门。
去年1000m我用时3分13秒,达到了优秀的标准,但今年却用了3分59秒,多花了46秒。我第一圈还能在队伍前领跑,第二圈开始就明显力不从心,冲刺时发现自己提不起速度,哪怕一次次暗示自己继续坚持、保持速度,但身体的缺氧反应却十分强烈,眼睁睁看着身后的同学一个个超越自己,却无可奈何。
主要是因为一直没克服疫情期间养成的惰性,新学期开学后,也没能如去年秋天一样,每周保证适量的长跑训练和肌肉锻炼。哪怕平时也没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有下滑趋势,但体测时身体却不会说谎,想呕吐的时候没法故作镇定,没有日常积累训练,长跑结束就是该酸痛。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在体测后已经意识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下滑严重,所以制定了详尽的训练计划,天气寒冷没法跑步就去游泳馆游泳,空闲时间少没法去健身房就在宿舍自练哑铃。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只有长时间的自律才能使自己收获长时间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能力。希望自己痛定思痛,做一个更加自律的人!
以前,我体育一直不好,高中800m从来没有赢过倒数第二名,因此不断被同学打趣,也被体育好的室友“打击”,所以我下决心在大学期间尽自己所能做出调 整。
我想应该是每天一点一滴的坚持让我向着“体测达人”的方向逐渐蜕变。我们商学院本科一班的老师要求我们在10月31日院庆之前跑完七十公里,于是每天的晨跑成为我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的必备。最初确实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但逐渐地我似乎接受甚至爱上了跑步这项运动。 不得不说,有时外界的约束的确可以让我们拥抱更好的自己。当习惯的养成完成从他发向自发的转变后,这便成了一次由外向内的蜕变。 起初,是我们养成了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了我们。
结语
我们在不同的受访者身上看到了不同的体测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深思:体测是否真的只能作为一项突击测试,产生短时间的影响?许多人在“体测疼痛期”消逝之后,是否还会如同体测前的某天傍晚一样,主动走进操场,迈开腿奔跑?是否会有人因为体测,彻底克服多年来养成的惰性?随着体测落下帷幕,升旗台下的书包如操场旁梧桐树上的秋叶般日渐稀少,这些书包还会不会出现在球场、健身房、游泳馆,还是贪恋着宿舍和餐馆? 体测已然结束,但在下次体测来临之前,我们该做出什么选择?是改变自己,还是保留原有的习惯?答案留在操场的风中,等待体测人们自己去寻找。
(文中梅特卡夫、小明、克里没了、椒盐、Ckleader、兔二两均为化名)
温馨提示:
现在还可以继续申请补测哦! 申请补测的同学需要在本周内在体测系统中提交不能如期参加测试的原因,并填写自己希望的补测日期。体测中心工作人员会在本周汇总所有申请缓测的情况后确定补测日期,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申请人。
体测已矣
脚步不息
本报记者编辑/施磊 李力
文/施磊 李睿隽
图/李睿隽 受访者提供
采访/李睿隽 李力
何欣桐 李俊彦 施磊
责校/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