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了保命,王戎把身体和名声一并搞臭

2020-11-18新闻12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手挥五弦

王戎是晋初名士,出身琅琊王氏这样的高门,后来位至三公。身家富、身份贵,王戎却是有个名吝啬鬼。《世说新语》的俭啬篇九则故事,王戎一个人就占了四则。

王戎大量置办田地水碓,产业遍布全国各地,洛阳一带更是无人能比。作为家财巨富的大地主,老头老太经常一起昼夜不停地亲自算账,恨不得算计到一分一毫,忒小家子气了。

女儿出嫁后向王戎借了一笔钱,由于拖的时间比较久,便没个好脸色看。自己亲生的姑娘,不给钱就算了,借钱至于催得这么紧吗?

侄子结婚时只不过送了区区一件单衣,后来居然又索要回来,确实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至于怕家里的好李子卖出去后被人得到种子,便挨个把李核钻破,那更是精于算计到了奇葩的地步。

差不多同时期的王济、王恺、石崇等辈,则是挥金如土,奢侈无度,虽然暴殄天物的行为被人诟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豪爽之举。相比之下,王戎这样抠抠搜搜就显得猥琐不堪,自然遭到鄙视。王戎甚至还舍不得让自己享受点好的,更被认为是个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守财奴。别说是讲究风度的魏晋名士,就是寻常百姓,恐怕也会认为,这人简直俗气得紧。

可就是这个王戎,早年却是竹林七贤之一。即使排名最末,才华风度也应该是当时一流水平。竹林领袖阮籍、嵇康生性高傲,按理能入其法眼的,不说绝对脱俗,起码也应该淡泊名利才对,怎么可能接纳这么俗气的人物?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戎前后截然相反的表现,总不至于是基因突变忽然转性吧?必然有一个是伪装出来的,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王戎的真面目?

骨子里俗却想表现得不俗,恐怕不那么容易,更不至于还能凭借装出来的气度和阮籍等人交游多年,那么只能是王戎不俗而后来装作俗气。一、

关于王戎吝啬的故事,因为饶有趣味,流传度比较高。唐人编撰《晋书》,全部录入王戎本人列传,内容只是大同小异,坐实了王戎吝啬的形象。然而《世说新语》也还有两则王戎早年面对钱财不动心的记载,《晋书》照样采信,但由于故事趣味性不足,相对而言就不大为人熟知。

王戎的父亲王浑在凉州刺史任上去世时,故吏赠送的礼金达到百万,王戎没有收受。王戎后来任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用一百丈细布送礼,王戎予以婉拒,但是回了一封很客气的感谢信。这两件事《世说新语》分别录入德行篇和雅量篇,给予的是正面评价。

爱鱼的猫儿,居然不吃腥,着实令人惊诧,看来王戎似乎是吝而不贪,也算是吝啬鬼中的一股清流。这或许就是王戎的金钱观:不是我的千金不取,是我的锱铢必较。只是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紧紧的,却不会贪得无厌的死命往家里捞,只当守财奴,不作吞金兽。

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哪怕再多,不拿也无伤脾胃;已经属于自己的钱财,哪怕再少,放走也痛如割肉。父亲故吏赠送的礼金,地方官员赠送的礼物,那是外来钱财,因此可以大大方方放弃;而已经到手的家产,自然要精打细算,一件单衣、一笔欠账,都必须要收回,不能有半点损失。

这和押小博大的赌徒心态正好相反,王戎想必从来不肯赌博,因为不肯冒着损失属于自己的钱财的风险去下注,博取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彩头。

试图论证王戎前后巨大反差的合理性,挖空心思也只能圆到这个地步了,但终究还是显得有些勉强。更大的可能性,还是王戎本性并不是贪财的人。确实也有不少人提出,王戎是为了避祸而自污,故意装出一副吝啬的样子。二、

王戎避的什么祸?避的是惠帝时期权力斗争的祸。

竹林之游大概是在曹魏正始年间,后来七贤逐渐分道,王戎和山涛一样,都选择了投靠司马氏出仕做官。王戎还算是官运亨通,参与了平吴之战,凭借最有含金量的军功进爵县侯。武帝朝先后当过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惠帝朝则在担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务之后,终于官拜司徒。虽然小有起伏,官路看起来还是很圆满的。

然而正是王戎官当得最大的惠帝时期,却也是最危险的时期。皇帝不怎么聪明,皇后贾南风乱政,引发八王之乱,宗室诸王争夺权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斗得你死我活。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朝臣、名士或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丧命的不在少数。王戎这一时期任职于中枢要害位置,确实很容易牵连进去,一个不留神就有性命危险。

王戎是个很有政治能力的人,看人也好,分析形势也好,向来言出必中。王戎不待见已有高名的族弟王敦,后来王敦果然造反。王戎劝王衍对还没发迹的孙秀给予品评,后来孙秀得势后大报私仇,王戎、王衍却得以幸免。钟会伐蜀前与王戎道别,王戎预言伐蜀必然成功,但却未必有好结果,最后果然如王戎所料。

以这样的眼光,王戎不可能看不出形势的险恶,想办法保全自己也是很正常的反应。古人明哲保身,常见的方式是装作贪财好利,表示自己没有野心,避免受到猜忌,战国名将王翦、西汉功臣萧何等都用过。

但王戎当时的处境还有些不同,风险不是被皇帝猜忌,而是可能被动卷入某个阵营,因此不能照搬这些功高震主人物的办法。王戎得显得自己没什么能耐,避免被参与斗争的王爷们拉自己入伙。那么装出一副小气巴拉的样子,让别人觉得自己就这么点出息、就这么点格局,不失为比较好的选择。事实上这一招是有效的,当时确实就有了王戎不适合台辅重任的时论。回头再看那几则吝啬的故事,越看越觉得大有表演痕迹,故意把自己搞得俗不可耐。

富豪石崇为赵王伦的亲信孙秀所杀,临刑时曾恍然大悟地认为孙秀是想夺取自己的财产,给人以钱多招祸的误解。其实真正原因还是石崇确确实实参与了权力斗争,他本来就得罪了孙秀,并和潘岳谋划撺掇齐王囧诛杀赵王伦和孙秀,只不过被对方先下手为强而已。王戎虽然也算有钱,但只要把头缩起来,就不至于惹火上身。小气抠门无非让人看不起,终究还是人畜无害。

三、

其实一开始王戎似乎还想有点作为,可惜都没成功。惠帝的皇后贾南风诛杀辅政的杨太后之兄杨骏夺得大权后,王戎曾劝参与行动并因此得势的东安公繇不要专断刑赏,但对方不听。任尚书左仆射负责吏部事务时,还主导了在官员任命上增加试用期的甲午制改革,结果被人弹劾差点丢官。

大概是从这时开始,王戎对政局放弃治疗了,反正没得救,别把自己搭进去。于是专心营造吝啬鬼的形象,不再多言多事。选人用人的事一切依照旧例,再也没有什么破格举动。甚至在贾后坑害太子这样的事件中,已升至司徒的王戎都一直保持沉默。

然而随着事态不断扩大,不是想躲就能躲得过去了。赵王伦起兵诛杀贾后一党,连带杀了张华、裴頠等人,王戎因为嫁女给裴頠,受到牵连被免官。赵王伦的儿子曾打算拉王戎当参谋,幸好被人阻止。理由是王戎狡诈多端,不会为年轻人所用,只怕也看穿了王戎的抠门是诈伪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跟着齐王冏干掉想篡位的赵王伦,拥护惠帝复位,王戎被起用为尚书令,估计也是身不由己。转眼间齐王冏又被成都王颖和河间王顒围攻,逼迫王戎出主意,这下想当缩头乌龟都不行了。结果一言不合惹怒齐王冏差点被杀,只好借上厕所的机会,假装五石散药性发作掉入粪池才逃过一劫。

为了保命,举身赴粪池这种肉体自污都做得出,那么扮演一下吝啬鬼,把自己名声搞臭也算不了什么。

打这以后,王戎就更加谨慎了,行动上则是极度低调。再次升任司徒后,王戎干脆把政务丢给下属,当个甩手掌柜。出行完全不讲排场,往往就骑一匹小马,从便门出入,行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三公级别的人物。

后来东海王越裹挟惠帝及官员讨伐成都王颖,荡阴一战兵败后被成都王颖劫持到邺城。成都王颖旋即被幽州王浚击败,又带着惠帝回洛阳。王戎趁乱逃到襄城郡的郏县,总算是脱离了漩涡中心。一年后王戎去世,此时已是72岁。或许是寿终正寝,或许是病故,不管怎样反正是没有在变乱中横死。王戎的避祸之计虽然磕磕绊绊,终究也算是成功了。四、

是不是就此可以认为王戎性格怯懦?其实不然,王戎面临危险往往表现得很镇定,是个有勇气的人。

还只有六七岁时,王戎曾经在宣武场观看表演,笼中猛兽咆哮的声势惊天动地,似乎要破笼而出。大家被吓得惊慌失措甚至拔腿逃跑,只有王戎不为所动,小小年纪便勇气惊人。

在东海王越和成都王颖的争斗中,年已古稀的王戎跟着被裹挟的皇帝一路奔波,危难之中亲自参与白刃交锋,一直谈笑自若,没有半点惧色。

从小到老,王戎都不像个贪生怕死的人,那么在乱局中选择明哲保身,也许只是不想死而无益,这点倒是和在变乱中遇祸的张华一样。不同的是,张华还试图匡正时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王戎则是更识时务一点,尽量置身事外。张华的选择固然更值得敬佩,王戎的选择却也不能过于苛责。

从智商来看,王戎也有其过人之处。

也是在只有七岁的时候,王戎和一群小孩在路旁玩耍,见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其他孩子都去争抢,只有王戎却冷眼旁观。有人问起缘故,王戎解释说,大路边的树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的,如果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摘光啦。取来一尝,果然如此。小小年纪面对诱惑不仅淡定,还能进行逻辑推理,不得不服。

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但王戎不一样,小的时候聪明,成年以后还是如此。在触怒齐王冏面临杀身之祸时,王戎随机应变,借粪遁得以脱身,危急关头方寸不乱,这份急智也非常了不起。

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实在不大可能为了区区一点蝇头小利,把自己搞得声名狼藉,只能说有更深的用意。而在当时的处境下,便只有自污保命这个解释了。

迫于无奈给自己带上面具,终究还是比较郁闷的。平日如履薄冰,却还不得不掩饰自己的不快活。只有在一次经过昔日与阮籍、嵇康等人一起饮酒的酒店时,王戎才无限惆怅地感慨道:"当年我和嵇叔夜、阮嗣宗在这里畅饮,竹林聚会也忝列末座,自从这两个人去世之后,我就为世俗所累了。今天看到熟悉的场景,却感觉如同远隔山河。"这也是王戎把自己伪装起来之后,难得的一次真情流露。当初无比适意的日子那是再也回不去了,能保全性命就不错了。

遭逢乱世,富贵如王戎尚且活得如此苟且,平头百姓的苦难可想而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