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了不起的呼吸人】一声“陈爷爷”一生呼吸人

2020-11-18新闻19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呼吸专业。

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呼吸科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务院公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出要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呼吸专业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呼吸科医务人员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职业梦想和成长感悟?历史更迭和传承中,呼吸人收获了哪些惊喜,仍遥望着什么期待…

请看本报特别策划的视频访谈栏目——了不起的呼吸人 ,在看似平常的一呼一吸间,感受这个群体的力量。

“陈爷爷,您最近身体还好吗?好久没有跟您一起出门诊了。”跟随陈文彬教授走在华西医院的小路上,遇到从前跟随他出门诊的博士研究生,离着十米远,就听到学生亲切地称呼他“陈爷爷”。

陈文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不久,他刚刚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终身成就”称号。88岁的他总是面目慈祥,举止谦和,目光温煦,就好像成都这座城市一样,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他的身上,似乎不蒙粒尘,颇具君子气度。

选择呼吸学科是因为情怀的缘故

“我丝毫不后悔选择了呼吸科这个方向。”陈文彬说,呼吸疾病不像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富贵病”,呼吸疾病的病人经济状况都不是特别好,所以呼吸科大夫需要更加耐心,更懂得理解病人的难处。

自1955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后,陈文彬为了服从祖国建设大西南的需要从东海之滨福州被分配来到西南边陲成都,从此结下了与华西医院不解的缘分。“那时候从福州到成都整整走了半个月,到达成都那天正逢下雨,马路上泞泥不堪,举步为艰。但一进华西,看到那风景如画的华西坝校园,凉了一半的心顿时回暖满心头。”

谈及如何与呼吸科结缘,陈文彬回忆道,由于福州气候温和的原因,呼吸道疾病患病率相对较低。自从来到成都工作,发现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别多。“当时便下定决心要往呼吸领域攻克,祈能多为这些病人解决疾苦。”

“医生面对病人本来就不应该挑三拣四。”陈文彬说,当时看到慢阻肺病人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低劣,便下定决心,应从呼吸这个“亚专业”中开始选择钻研慢阻肺,不管它有多么“冷门”和存在多少困难。

用情怀开启科研大门,以仁心坚守悠悠岁月。陈文彬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及该学科领域内的各种疑难重症,着重研究慢阻肺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正是他潜心总结的诊治经验,让华西医院慢阻肺的病死率明显下降。

入乡随俗,为了病人学方言

从距离华西医院不远处的家,到川流不息的华西医院门诊大楼或住院部,这条路已经被陈文彬重履了几十载、无数遍。诊治了数以万计的病人,如今面对每一个病人,陈文彬仍都耐心问诊、查体,仔细查阅病人的全部病历及诊断资料后,再考虑如何诊治。

但刚刚来到华西医院时,陈文彬却是一个听不懂四川方言的“外地佬”。他讲的是普通话,病人讲的是四川话,互听不懂甚难交流,这样一来二去,诊病的速度很慢,陈文彬面前的门诊病人就“越堆越多”。

然而,“为了老百姓看病方便,我就下定决心非学四川话不可,不怕发音不准别人笑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二年我就学会讲成都话了,看病也就顺畅很多。”

说起对“大医精诚”精神的理解,陈文彬的回答却十分朴实。他说,踏实做事,用心沟通,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做对得起病人和自己的事,这就够了。

以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治病救人

从事医学事业65载,“患者”早已成为陈文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谈及医患关系,陈文彬表现出和一贯谦逊的作风有所不同。“休戚与共”——陈文彬告诉记者,之所以患者如此信任他,就是因为他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不随便作不必要的检查,不任意开非必要的药物,使患者既能看好病又能少花钱。“华西还有个好的传统,一定要尽力让远道而来的外地患者当天看上病,当天可回家,以免在成都住宿过夜。”陈文彬说,再大牌的专家也不例外。

采访当天,陈文彬一结束整个上午的采访,匆匆吃完午饭,就往诊室奔,赶在12点半准时开始了半天的门诊。一看到患者,他便温和地问道:“感觉病情有没有减轻好转?不要着急,我再帮你看一看。”对诊病来说,陈文彬认为:要以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之博大胸怀的蜡烛精神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活到老学到老,山高人为峰,学习无止境

如今,陈文彬虽已是88岁高龄,却依然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诊病”这件事,用陈文彬的话来说,就是“再教育”。他说,医学知识的更新很快,不到一两年,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药物均大部改变,作为需要对病人生命负责的医生来说,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此外,必需明白:病人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没有通过临床诊治实践,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光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是不够的,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是难以提高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陈文彬经常挂在嘴边告诫年轻医生的话。不仅如此,他用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年轻一代的呼吸人。“每次陈老师被邀请去讲课,幻灯片一定是经过他亲自更新过的,有时候讲到国际最新进展、权威论文等情况,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愧不如。”曾跟随陈文彬教授门诊学习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学博士生金晶说道。

“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态度,能让一个已经八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金晶说,不管是遇到怎样的病人,或者那些她从未听过的罕见病例,从疾病的背景到发病机理、流行病学、新版指南中的诊治流程乃至于该领域的前沿进展,陈老师都能如数家珍的信手拈来。“正是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和效仿。”金晶说道。

以春蚕至死丝方尽的无私精神来教书育人

陈文彬说他平时爱好不多,带教年轻人成为他乐此不疲的一件事。

回顾自己65年在华西医院的工作经历,陈文彬感慨道:“我接受了老一代华西教授的精心栽培,他们的谆谆教导令我获益匪浅、终身难忘。”如今,陈文彬也在用传承下来的“华西”精神教导着新一代的呼吸人。

陈文彬经常嘱咐年轻医生,不仅要好好掌握呼吸内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忘了其他大内科的基本知识。呼吸内科病种繁多、病因复杂,而症状却往往类似,不能全凭个人经验判断,要仔细认真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从中去发现诊断的蛛丝马迹。

金晶说,在跟随陈老师出诊的日子中,记住的不仅是香甜的粽子、听诊器这些温馨的节日礼物,更有对他临床思维和细致习惯的培养。“不仅只是要专科疾病的诊治思路,而是要大内科的整体思维。”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早已被陈文彬“磨破了嘴皮”,为的就是对患者和给医学生的教育负责。

早在陈文彬80岁大寿时,面对他的学生、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的祝福,陈文彬说了一句话:“眼一闭一睁,80年就过去了。光阴苦短,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来做好每一件事。”说尽了一代呼吸泰斗对临床、科研、教学的一生奉献。陈文彬对教学的理念是:要以春蚕到死丝方尽之无私奉献的精神来以身作责,教书育人。

2018年6月,陈文彬被聘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华西终身教授”。

他说,既然是终身教授,我必须终身不遗余力,为医学贡献出终身的力量。项目发起: 健康报社鸣 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文:健康报记者 于梦非

#呼吸疾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