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价值一百万的“红崖天书”,为什么至今没人能够破解?

2020-11-18新闻31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古老的民俗风物。“红崖天书”,无疑是贵州最神秘的历史遗存。

在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部的红崖山的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数十个无法解析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究竟是图像还是文字,学界始终无法给出准确定义,其内容更是在千百年间无人破译,故人们将这些符号称作“红崖天书”。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

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

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明嘉靖时期的四川按察佥事邵元善途径此地并目睹红崖天书时有感而发,留下了这首《红崖诗》。从这以后,红崖天书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五百年来无数学者来到贵州探秘天书,希望能挖掘出天书背后的真相。

关于人们对红崖天书的研究,现今流传度最高的三种说法,如下:

一、红崖天书是诸葛亮所留。

不少历史爱好者沿用了邵元善诗中的说法,认为红崖天书是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留下来的。不过,这天书究竟是诸葛亮所留,还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丰功伟绩所作的赞美诗呢?红崖天书的文字又始于何处呢?这些问题,始终没有答案。

笔者认为,诗人群体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看待一些景物时联想到的东西与常人略有不同。邵元善只是联想到了诸葛亮征南蛮的事迹,将此作为升格诗句主题的素材一笔带过罢了。后人之所以认为红崖石刻是诸葛亮所留或是后人纪念诸葛亮的赞美诗,亦是受邵元善诗句先入为主的影响。蜀汉南征,是一个宽泛的历史框架,即便邵元善的联想入情入理,也不可作为历史证据。

二、红崖天书是一张藏宝图。

时至今日,在关岭地区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红崖对白崖,金银十八抬;谁要识得破,雷打崖去抬秤来!”

在这段打油诗的背后,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

话说,殷商末期,爿羊柯部落的首领吉火不远千里来到朝歌,向商纣王帝辛进献当地特产。纣王是个奉行及时行乐的皇帝,他欣然接受了西南首领献上的礼物,并回赠了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

吉火驾驶着马车,将商纣王赐下的珠宝带回部落。殊不知,当时西南地区的交通极其不便,吉火往返部落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由于外族的侵占,吉火的山寨早已被付之一炬,他的族人亦四处流亡。

愤怒的吉火将财宝埋藏到一座山洞里,并在红崖上留下只有自己能看懂的藏宝图,随后便召集族人向侵略者发起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吉火与他的族人全军覆没,从这以后再没人能破译红崖石刻的内容。多年以来,当地人对“十八抬”金银财宝趋之若鹜,然而至今仍无人能破译这份藏宝图的读法,更别说是找到爿羊柯部落的宝藏了。

三、红崖天书是明朝建文帝的檄文。

明初靖难之役的历史框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朱元璋过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因削藩得罪了燕王朱棣,招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国统之争。燕军攻陷南京后,南京皇宫付之一炬,建文帝也失踪在这场大火中。

1997年,有学者林国恩称,自己已基本破解了“天书”。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靠旧臣的帮助和掩护逃离南京,一路向西抵达贵州。朱允炆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中隐居了好久,他时刻想着召集亲信东山再起。然而,随着朱棣定都于燕京,朱允炆的影响力日渐消弭。势单力孤的朱允炆始终无法如愿,只能将文字拆分组合写出“红崖天书”,在上面历数皇叔朱棣的罪行。

朱允炆希望有朝一日有识之士可以破解这份天书,帮助他推翻朱棣建立正统。于是,颁了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

全文直译为:

“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

当然,上述三种可能性仅是历史爱好者或学者的推测,并无证据支持。“红崖天书”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就像是玛雅文字一样,无数人投入精力对其进行分析破解,可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虽说千百年来对红崖天书的剖析从未停止过,但人们对此的热情始终不减。

并且,也有记者曾就此问题采访了贵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世坤,宋世坤认为:到目前为止贵州考古界没有任何专家针对“天书”发表过专门的研究性的文章。没有古文献作参考,那些符号太玄了,根本就无法辨认。据他还推测,“天书”的书写时间不可能“太早”。

然而,就在几年前,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还设下百万赏金的天价悬赏,希望能找到民间懂得天书文字的奇人。毕竟相比于百万人民币,让红崖天书成为永远的未解之谜才是最大的遗憾。

参考资料:

【《红崖天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红崖天书研究》】

#文物收藏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