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匈奴的习俗,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这种情况?其原因究竟为何?

2020-11-18新闻19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在一个地方生长下去的思想,早就在人们的心中牢牢扎根了。但这只是农业文明的思想而已,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文化,对于游牧文明来说,却是很难接受的。

在他们的内部,在专家的考察之下,发现曾经出现过一种奇特的习俗,叫做"收继婚"。其内容也是非常的简单,在父亲失去之后,就要将除了自己生母之外的母亲娶了。若是自己的兄弟故去了,那作为兄长或是弟弟,就要将他的妻子纳为自己的妻子,并以礼相待。那么匈奴人"父妻子继,弟娶兄嫂"的习俗是怎么回事?欲望作祟?

其实放到现在,这种制度在我们看来,简直算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想象,居然会在身边出现这种情况。可是要审视这种制度,其实还要考虑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生产力水平。在很多时候,游牧民们之所以会采取这种制度,完全是出于现实考虑的。

在《史记》当中就曾经记载过,当匈奴人的父亲死后,孩子就会将除了生母之外的外母,年轻的纳为自己的妻子,不年轻的则以家人继续相待。当然这种事在很大程度上,名义上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和正常人续弦是很相似的。

而兄弟妻女互相继承,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算是非常常见的了。这一点在唐朝时期,还算是非常正常的。比如说历史上最有名的明君之一——李世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玄武门之变,自己斩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之后,为了缓解这两个人对他的仇恨心理,李世民甚至亲自带头,将李元吉的妻子纳入后宫。当然,名义上是这么做了,但是其中有多少政治因素在里面,还是要多想的。

在数十年之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将这种制度继承了下去。我们听说过的武则天,其实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后宫妃子之一,李治继位之后,就将她选为妃子。数十年后的唐玄宗更是过分,自己儿子还在世的时候,就看上了自己的儿媳杨贵妃,于是用各种理由将其娶了过来。

当然,唐朝的皇室们,其实都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但是游牧民们的收继婚制度,当然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同样是《史记》,其中就记载过,游牧民们的生活,一般都是尊重年轻的劳动力,而比较轻视那些没有地位和经验的老年人。

毕竟他们的生活文化,就意味着他们只能在一个地方呆不久,等到天气和季节变了之后,他们就要准备好收拾东西,赶着牲畜抓紧去下一个地方。要是其中遇上了什么变故的话,那他们就更难过了。所以在历史上,匈奴往往会出现在灾难之年,经常袭扰边境的事情。

而那些没法袭扰边境补给的游牧民们,很多时候为了保存部落的血脉,就不得不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将部落中的老年人舍弃,只留下青壮年劳动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数稀少的游牧民们,如果出现了父亲意外离去或者是兄弟意外离去的情况,这种时候,是完全不可能把老年人供起来的,更不可能让她们像农业文明的一般居民一样,独身过下去。毕竟她们的身上,还有着部落的未来。

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很多游牧民族的人数,都是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的。如果太少的话,就会被其他部落收容,太多的话,部落的牲畜又没有办法保证人们的伙食。所以在此时,部落的人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为了促进部落的繁荣,也为了保证部落的未来,比较年轻还有着生育能力的女性,自然就是部落里的香饽饽,而为了避免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被打乱,子娶母,兄弟取彼此妻女,就是比较简单的处理办法了。

比如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的王昭君,在出塞之后,就嫁给了单于为妻。而在单于去世之后,王昭君嫁入部落里,就要讲究部落的习俗,嫁给单于非自己所生的儿子为妻。这让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王昭君是很难以接受的。

只可惜在上书汉帝没有成功之后,王昭君还是不得不遵循胡人的习俗,委屈嫁给了单于的长子。这一部分在《后汉书》当中,也有着详细的记载。当然此后农业文明逐渐兴盛,而游牧民们要么被同化,要么就是远走到更远的地方,以寻求更多的资源。这种制度和习俗,也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史记》

#楚汉#名著典籍#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