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个很有趣的朝代,尤其是在皇位的继承上面,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赵匡胤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
如若只是这一条,也算不上有趣,毕竟古往今来篡权夺位的很多,有趣的是,这个皇位最终还是回到了赵匡胤一脉手里。
这哥俩儿正好是南北宋各掐头,一人一半,更有趣的是,赵匡胤一脉中,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后代都有做皇帝,这可真的是个大团圆,大圆满的结局。
这一切从赵光义接班人的问题上,就有所反应,不管赵光义是不是如传闻中那样,是篡权夺位的,但至少赵光义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一波三折,会让人觉的这就是老天对赵光义的报复。
(01)赵光义的外患
不管是篡位夺权,还是真的存在金匮之盟,赵光义从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他的位置就岌岌可危,因为不但赵匡胤的儿子们已经成年,而且自己还有个三弟,赵廷美。
大凡是昏君,都是那种过了今天没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很少考虑长远,赵光义显然不属于昏君,他一定要再有生之年解决点自己皇位继承人的隐患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接班。
但毕竟是亲人,赵光义初期也并没有太大的动作,直到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事情,这是这件事促使赵光义开始大开杀戒。
赵光义集结了北宋所有的精锐部队,还带上了赵普等高级文官,他要消灭北汉,并与契丹一决雌雄,以此来展示自己有超越哥哥的实力。
很可惜,赵光义完全高估了自己,在高粱河战役中惨败,皇帝陛下仅仅凭着一辆牛车逃了回来,身上还中了两件,至于是臀部还是腿部,已经不重要了,败都败了名誉早就没了,还区分是逃跑还是迎敌时候中的箭意义真的不大。
当时三军都在苦战,突然找不到皇帝陛下,顿时谣言四起,众将领就要拥戴赵德昭称帝,不过很快传来了皇帝陛下平安的消息,拥戴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这次北伐彻底击溃了赵光义的信心,但同时也让他万分恐惧,赵德昭的影响力竟然是如此巨大,幸好自己没事的消息传得快,不然赵德昭军中继位,这不又是一次陈桥兵变吗。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戏剧化了,众将士北伐之后,按常规皇帝是要赏赐的,但这次赵光义心情差到了极点,完全不提赏赐的事情。
结果赵德昭就跑去跟叔叔赵光义说该给将士的赏赐一定要给,这下赵光义彻底炸毛了,这不明白着属于收买军心吗,当即放下狠话,等你做了皇帝再赏赐吧。
接下来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赵德昭回到府中之后,万分恐惧,于是就自杀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书上是这么说的。
自杀还是被杀,有时候就在一念之差而已,反正无论如何赵德昭是死了,但从此也加剧了赵光义清除隐患的脚步,毕竟自从中了箭之后,更让他明白自己也会有死去的一天。
很快赵德芳也离奇的得病死了,史料记载是“寝疾薨”,就这样太祖赵匡胤的继承人是没有了,但是赵光义还是不能安心,因为他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
(02)大儿子疯了
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皇位是要传给赵廷美的,于是更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历代似乎都没什么创新,可能杀人诛心这就够了,不需要再创新了。
赵廷美很快就被赵光义抓了起来,理由是他要谋反,而且是在金明池完成大典上,赵廷美计划要刺杀皇上,谋反在古代第第一等大罪,很快这个没权没势终日战战兢兢的赵廷美就被抓了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赵光义没有杀他。
这是赵光义突然良心发现了吗,当然不会,这一切都是因为赵光义自己的儿子赵元佐,他很清楚自己三叔的为人,也知道父亲为什么会怎么做。
于是赵元佐发疯了,他要让自己的父亲难堪,他要救自己的叔叔,于是这个帝国未来的接班人见人就砍,动不动就拉弓射箭要杀人,赵光义无奈之下,就流放了赵廷美。
毕竟自己做这些都是为了让儿子继位,要是儿子一直这么闹下去还怎么继位,所以赵廷美很幸运躲过了这一劫。
但很不凑巧,赵廷美很快又死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说就是赵光义干的,但是他的儿子可以坚定地认为,这就是老爹干的,这一次赵元佐真的是彻底疯了。
他点燃了自己的房子,这下子可把事情闹大了,赵光义也生气了,自己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一怒之下将赵元佐贬为庶人,从此失去了竞争皇位机会。
但几年后,赵光义死了,赵元佐似乎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机会,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都是后话,而此时赵光义心情虽然不好,但幸好二儿子赵元僖在。
这个儿子赵光义实在是非常喜欢,完全跟父亲是一条心,赵光义对他也是各种加官进爵,准备要让他做帝国的继承人。
要不怎么说,这是老天爷在报复赵光义呢,赵光义日以继夜地处理这各种大宋朝的内忧外患,不管怎么说赵光义绝对是个勤勉的皇帝。
赵元僖突然就死了,这一点让已经步入了老年的赵光义实在是难以接受,完全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之中。
赵光义对元僖追念不已,曾在晚上悲哭流泪,整夜不能入睡,也曾作《思亡子诗》给亲近的官员看,以表达对元佐的哀痛、思念。
作为父亲,可以一直哀伤下去,但是作为皇帝,面对日益不行的身体,赵光义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他需要再立一个继承人。
(03)寇准立功
老大疯了,老二死了,如今这天下要交给谁呢,这是赵光义非常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找来了寇准来问问他的意见。
寇准这个人是赵光义一手提拔的,面对立储这种大事,赵光义肯定要找自己的心腹来商量,尽管后来的很多事实,都证明寇准是刚正不阿经常跟皇帝对着干的人,但这是寇准的性格问题,寇准很早就为官,情商还是有的,他明白多少大臣是栽在立储君这件事儿上。
寇准的回答很到位,他说立太子这件事,必须完全由皇帝您来决定,其他任何人的话你都不要相信。
不死心的赵光义在私密场合又一次问了寇准,不过这一次问的是,你觉得襄王可以吗?
这次寇准一反常态,非常坚定地说,知子莫若父,以陛下圣明的思考既然认为可以,就请立即决定。”
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寇准在宋真宗继位的问题上立了头功,从此赵元侃当上了太子,稳稳地成为储君。
要不是因为后来继位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而恰巧寇准有被贬斥外地,这个最大的功劳就是寇准的,但宋真宗继位最大的功臣,却落在了吕端的头上。
就是那个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那么吕端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大事不糊涂的说法呢?
敬请关注下一个章节,宗真宗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