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死后,“缺心眼”的刘禅为何要清查他的家产,结果如何?

2020-11-18新闻20

拨开三国历史衣衫,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不仅聪明机智,深有权谋,而且还善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另外更鲜为人知的一点是,刘禅还颇具政治手腕,他甚至还曾经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帝王心术暴露无遗。

一、识时务者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虽然这句话常被投降主义者拿来当遮羞布,但用在刘禅身上却是十分恰当的。

三国之中,蜀汉国弱民穷,人才匮乏,内部矛盾深重,到了刘禅统治后期,已经是积重难返、难以自持。

刘备、诸葛亮、姜维等人长期坚持的北伐国策,不仅没有救赎蜀汉人民,反而把他们陷入到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泥潭之中。

从大的历史角度来看,时势决定了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只是一个偏安的角色,而历史也只给诸葛亮、姜维一个小国寡民的蹩脚舞台。

所以,无论依靠哪个人的力量,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东汉至黄巾之乱以后,老百姓渴望结束战乱,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因此,蜀汉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魏国大将邓艾兵临城下之际,连刘禅都对自己的国度没有信心了,再做无谓的抵抗,只能使益州的百姓生灵涂炭。

他的选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而可以称之为智者。

二、韬光养晦

刘禅以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被人们引为笑谈:生而为人,岂能没羞没臊到如此地步?莫非是缺心眼?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蜀汉政权都没了,信仰也早已丢失,这样的刘禅,凭什么还要为之陪葬呢。

所以,刘禅不惜以貌似的表现,来哄自己的新主子司马昭开心。

刘禅心里清楚,作为蜀汉的亡国之君,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他回蜀地的。

何况,钟会造反的前车之鉴,已经摆在那里了。

眼下,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刘禅就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复辟之心,就连自己想念蜀国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他不仅要让别人认为他不思蜀,还要让魏国君臣认为他缺心眼。

唯有这种韬光养晦,才能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三、政治手腕

最后,再说说刘禅的另一面:强悍的政治手腕。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终于得以亲政,他首先就废掉了丞相这个职位,以免再次大权旁落。

公元239年,他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公元243年,他任命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主管军事,兼管行政。

蒋琬、费祎看似两大权臣,同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却被刘禅分而治之。他们二人的权力不仅各有侧重,而且还互相交叉、互相制衡,谁也别想大权独揽。

公元246年,蒋琬身死,刘禅更是直接自摄国政,不动声色的收回权力了。

历史上的皇帝们,如果不是形势所逼,几乎没有一个会大方到主动将自己的权力出让。

所以说,刘禅前期被诸葛亮架空,并非那么心甘情愿,他只是苦于自己年轻没有执政经验,再加上没有一个过硬的核心班底,所以只能受制于人。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不仅翻身做主人,而且还要查诸葛亮的家产,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时,宦官黄浩上书,请求刘禅查查诸葛亮的家产。

从表面上看,出这个馊主意的人是黄浩,但明眼人都知道,没有刘禅的幕后授意,给他一万个胆子也不敢。

有人要查自己的“相父”,刘禅当然要假模假样地拒绝,并且拿出诸葛亮当年上给他的表,向朝中众臣表明丞相家无余财:“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对刘禅说,自己所有的财产加在一起,不过桑树800棵、薄田15亩而已,连他的儿子们都需要自己耕作以自给自足,实在没有多余的家产。

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刘禅认为:自己的“相父”独揽朝政多年,要说没有多少家底,那简直是鬼都不相信!而他之所以要对自己的家产进行“公开”,显然是在朝廷中作秀而已。

于是,刘禅要借黄浩之口,对这份财产清单进行质疑,并授意黄浩和一个叫习隆的大臣一起去丞相府清点财产。

在人选上,刘禅也颇费心计。黄浩是刘禅的亲信,定能把事情办利落,而习隆是诸葛亮的粉丝,定能体现公信力。

这是因为习隆也是襄阳人,荆州世族出身,与诸葛家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也曾经为诸葛亮立庙一事上书刘禅。

因此,选择习隆和黄浩作为领队,这样的阵容不偏不倚,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令黄浩感到挫败的是,即使他把相府翻了一个底朝天,也没有翻出预想之中的金银珠宝来。

诸葛亮的家产,果然如他自己所说的,家无余财,分毫不差。

面对悻悻而回的黄浩,刘禅也只能是大感愧疚和不安。他愧疚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安的是本来要为自己立威的,结果却伤了诸葛亮支持者们的心,甚至可以说是大失人心!

但是,刘禅这“傻皇帝”的手腕,却在这件事中表露无遗。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