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阳县新袁镇三岔新村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充分挖掘靠近古黄河、大运河“两河”廊道、特色资源禀赋较好的自然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为内涵的最美乡村。
初冬时节,不少中草药进入了栽种期。走进新袁镇三岔新村,十多位村民正在500多亩的中草药基地里忙着栽种白芍、玄参和白术。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些中草药收获之后主要供给安徽的制药厂,销路一点不愁,他们干劲儿也就更足。
新袁镇三岔新村中草药基地负责人 王前霞:现在栽下去大概有四十多亩,目前为止苗子最近紧张,还没有到家,大概在十天之内,几百亩能栽完,不要看现在是光秃秃的,不怎么好看,但是来年春天,发芽长出来那个叶子非常绿,非常好,开得花也很漂亮。
三岔新村位于新袁镇东北部,距镇区约4.5公里,因处大运河与古黄河“两河”分歧之地而得名,是我县黄河故道沿线四个特色村庄之一,共有795户,3347人,村域面积528.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370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1亩。近年来,新袁镇三岔新村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把中草药特色产业发展融进乡村建设,让乡村外表“靓”起来,内在也“靓”起来,把“药香”打造成三岔新村的富民之香。
新袁镇三岔新村党支部书记 刘德云:“药香”是指中草药种植与养生基地打造,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与中药材公司合作种植中草药500亩,让中草药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产业、美丽产业、富民产业。
产业打头阵,文化持续蓄力,三岔新村在文化内涵上下足了功夫,逐渐形成了“乡愁文化”、“书屋文化”、“红色文化”三个文化阵地,厚了文化,才能真正地美了村庄、才能让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更有能量。
记者 孙亚丽:走进三岔新村露天乡愁记忆站 ,我们可以看到以前使用过的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说像六花车、铁犁、打稻机等等。看到这些东西,我们就仿佛穿越到了几十年前,勾起了我们浓浓的乡愁。
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三岔新村老宅、老井、古树、古码头等历史遗存甚广,通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把乡愁与传承人文、亲近自然结合起来,遵从生态肌理,挖掘底蕴风貌。除了浓浓的乡愁让人难忘,三岔新村里的一方农家书屋也成为了村民最不可缺少的“精神粮仓”。
村民 刘振华:就是抽点时间就到这个农家书屋,经常过来看看这个小说,看看这个农村养殖业种植业这一块,对我们很有好处,很受益,下雨天没有事,都会过来看看。
红色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三岔新村最亮丽的底色,在深入挖掘三岔伏击战历史内涵的基础上,今年5月,三岔新村建成了三岔党性教育实景基地,基地共设1个广场和4个展厅,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集红色教育、党性锤炼、文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实景教育基地。
新袁镇三岔新村党性教育基地讲解员 胡青:我们这个三岔党性教育基地,主要分为四个展厅,三岔伏击 浴血奋战展厅,血色山河以史为鉴展厅,三岔村党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四个展厅主要是以红色记忆为基础,让每一个参观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峥嵘岁月。
因村制宜,三岔新村对村产业、文化等进行系统考量和整体设计,通过贯彻“生态+”理念,采用“旧人+新村+旧田”模式,着力打造“两河”文化廊道节点、乡村休闲游目的地,让三岔新村在“产业+文化”的打造中,迸发出勃勃生机。
新袁镇三岔新村党支部书记 刘德云:我们村在“根”与“魂”传承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村把特色产业作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核”,文化作为乡村的底蕴,围绕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因村制宜,发展村级特色产业。以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力,点燃农业发展希望,加快农民富裕脚步,构建更有实力的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