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北魏,一个改革亡国兴天下的国家

2020-11-18新闻42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不乏变革求新的自强之路,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商鞅变法、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明朝时期的隆万大改革、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等等,这些变法求强之路或成功或失败,都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论改革导致最后亡国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莽改制以及北魏的改革。

商鞅变法

王莽改制

那么北魏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呢?

· 北魏建立

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西晋后期,皇族司马氏为争夺中央政权,诸王并起形成了"八王之乱",将三国以来的统一局面破坏殆尽,也导致了西晋的灭亡,衣冠南渡。在中国的北方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内迁的少数民族乘机举兵作乱,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亦称五胡十六国。北魏拓跋氏便是其中之一。

拓跋氏的先祖拓跋猗卢在西晋末期因为效忠晋室屡次出兵帮助西晋对抗前赵,被封为代王。西晋灭亡后,时任代王的拓跋什翼犍正式建立代国,可惜不久就被苻坚的前秦所攻灭。公元383年,大秦天王苻坚亲率80万(虚指)大军南下灭晋,被东晋北府兵大败于淝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各个原先归附于前秦的部族纷纷反叛。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趁机重建代国,不久又改国号为魏,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北魏。

代国地理

· 统一北方

前秦覆灭之后,中国北方群雄并立,包括北魏、后燕、后秦、后凉等,其中最强大的便是北魏与后燕。原先北魏拓跋氏与后燕互为姻亲关系极好,但是随着北魏国力逐步增强,屡次侵犯归附后燕的部落,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矛盾日益激化。此时的北魏国主乃是复立代国,改代为魏的雄主拓跋珪。但是他所面对的后燕国主可以说是十六国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慕容垂(比南慕容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公元395年,后燕派太子、辽西王、赵王率兵八万攻魏。拓跋珪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战术,散播慕容垂病故的谣言瓦解敌人军心,在参合陂大败。此战燕军队投降的就有四五万人,战后通通被坑杀,最后跟随慕容宝逃回去的只剩下几千人。

第二年公元396年,病情康复的慕容垂亲率大军再次进攻北魏。这次进展非常顺利,攻下了北魏的南都平城,歼灭北魏数万精兵。可是,慕容垂千不该万不该到参合陂去。垂之过参合陂也,见积骸如山,为之设祭,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慕容垂见此惨状,触景生情,一下晕了过去,后死在了退兵途中。可以说参合陂见证了慕容氏的没落和拓跋氏的崛起。慕容垂死后,北魏再无敌手,后历经三代君主,终于由太武帝在公元439年统一北方,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 北魏改革

在人们的印象中,北魏的改革最有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教科书中就有其章节。其实北魏的这次改革是从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开始的。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但却不是孝文帝的亲祖母,也不是孝文帝他爹献文帝的亲生母亲。北魏有个传统便是子贵母死,这是学习的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旧例,一旦皇子被立为太子,亲母便赐死,以防母凭子贵,专擅朝政。太安二年(456年)二月,在皇太子拓跋弘的亲生母亲李式被赐死之后,太子便归了冯氏抚养。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拓跋濬去世,年仅26岁。随后太子拓跋弘继位,由于太子年幼无力掌控朝政,冯太后在铲除阴谋造反的权臣乙浑后开始临朝听政,掌握朝局。但是随着皇帝逐渐年长,帝后冲突开始显现。在献文帝处死他的亲信及情人的李弈后,冯太后终于忍无可忍,逼迫拓跋弘禅位给其子5岁的拓跋宏,这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随着罢免皇帝拓跋弘,冯太后的权势达到顶峰,完全掌握了朝政。从此,冯太后便开始实现她的政治抱负,开始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改革,推进汉化。冯太后改革最重要的便是四条举措:推行班禄制。按照官职发放俸禄,一改鲜卑贵族通过掠夺、奴役平民获取财富的少数民族习性,大大稳定了社会民心。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粮食,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将土地与人口挂钩之后,使人民在名义或者实际上耕者有其田,这样政府便可以按人来收税,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北魏朝廷的岁入也大大增加了。推行三长制。通过设立三长来更好的控制基层,保证税收。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将5户作为一邻,设置邻长;5邻为一里,设置里长;5里为一党,设置党长。这些制度的推行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了中原经济,更可以说为中国以后几百年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继承其遗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汉化改革。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他认为为了更好的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公元493年,孝文帝假借攻齐的借口,率军南下,完成了迁都洛阳的行动。

迁都洛阳

迁都至洛阳之后,孝文帝带头穿汉服,并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又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通过通婚加速鲜卑族的汉化。

· 改革影响

孝文帝的迁都及其以后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极大的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但是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并导致了北魏的亡国。这就是六镇起义事件。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拱卫都城,北魏的统治者在都城平城以北的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抚冥、柔玄、六镇。

六镇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由于六镇拱卫着国都,所有这六镇的将军官兵地位崇高,待遇极好。但是随着都城迁往洛阳,六镇的作用逐年下降。那些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鲜卑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也不如迁入洛阳的鲜卑贵族。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导致六镇镇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迁入洛阳的鲜卑贵族在中原的花花世界也丢掉了鲜卑彪悍民风,不断腐化。终于在各种矛盾不断的累积下,公元523年,六镇发动了暴乱,这场暴乱虽然在北魏和柔然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是随着六镇军民被安置到正在闹饥荒的河北地区,爆发了一场更大的起义。在镇压这些起义的过程中,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军阀一步步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公元534年,经过一系列的内乱争斗,宇文泰、高欢分别拥立元修、元善见为帝,北魏正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北魏也彻底宣告灭亡。而后宇文氏、高氏又分别代魏自立建立了北周与北齐,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虽然北魏的改革导致了最后自身的灭亡,但是却极大改变了五胡乱华以来胡汉对立的社会状态。通过鲜卑统治者的主动汉化,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中原地区又重新恢复了华夏文明。北方政权汉化的同时又消除了南北文化之间的隔阂,为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而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性格又为隋唐提供了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

随着北魏的落幕,隋唐的脚步渐近,中国正在走向他最强大繁盛的封建时代。

#五胡乱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