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家乡三大河 留下他们的足迹,潍坊安丘李连科等人自发组织团队挖掘整理文化遗存,传承本土历史文化

2020-11-18新闻16

□文/图 潍报全媒体记者 隋炜凤 编辑 付宁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安丘,有一群热爱家乡故土的文化爱好者,他们像一支地质考古队,身背行囊徒步游走在荒山秃岭、河流沟壑间,挖掘整理消失的历史文化遗存,以潍坊三条河流为方向整理成了三本书籍。近日,记者见到了当代徐霞客徒步齐鲁文化行俱乐部团队的主要人员,了解他们在路上的故事。

2019年,当代徐霞客徒步齐鲁文化行俱乐部团队成员探访潍河流域内的昌安故城遗址。(资料图片)

历时三年走遍潍河、汶河、渠河,形成三部著作

“家乡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枝叶,志书上要么没有记载,要么记载不完整。我觉得退休的人最适合干这个,像编纂家谱那样,把家乡的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出来,传承下去。”近日,谈起这次家乡文化行的渊源,69岁的李连科表示,潍河、汶河、渠河三大河流占了潍坊流域面积大部分,为了寻根问祖,继承弘扬历史文化,2017年,一个以走访三大河为调研方向的自发队伍组成了,取名为当代徐霞客徒步齐鲁文化行俱乐部团队。李连科是这支队伍的主要创意者和发起人。退休前,他曾在安丘市文化部门工作。

历时三年多,当代徐霞客徒步齐鲁文化行俱乐部团队以安丘为中心,走遍了潍坊潍河、汶河、渠河三条大河,从河流的发源地到入海口,搜集沿途的风土人情、名门望族、历史人物、村落湖泊、非遗美食等资料,整理了上千份历史与水文资料、万余幅图片、几百万字。近日,他们将史料整理成了《千秋汶河》《行走渠河》《文化潍河》三部著作,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家乡的人文历史长卷。

没有薪酬和经费,他们自费跋山涉水实地考察

这支业余民间队伍中有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也有医生、农民、个体工商户、退役军人等,平均年龄超过50岁。“队伍上百人,定期参加活动的有十几人。”李连科说,没有薪酬奖励,没有活动经费,他们利用周末或闲暇时间,白天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晚上查阅资料、敲击键盘,记录文字,劲头十足。

2018年,李存修、李连科、刘浩泉等团队十几名成员探访墨溪河全程。墨溪河是汶河的支流,贯穿安丘城区东部。当天,他们从大汶河开发区的孙家十里河出发,徒步考察了两个源头,然后沿河全程走访了墨溪河主流,一直到入汶河口。刘浩泉介绍,有些河岸边比较原始,到处杂草丛生。当天,正好刚下过雨,几段河段道路泥泞不堪,每个人的鞋子都踩成了“泥猴”。他们全程步行近20公里,但没有一个人说累。

“这对大家几乎是家常便饭。”刘浩泉说,他们曾在炎热的天气中挥着旗帜到安丘城顶山寻找凌河源头,也曾在飘着雪花、夹杂着雨点的天气中到沂山顶寻访汶河源头。

记录拍照、当司机、学排版,团队成员各尽所能

李连科介绍,此次行走三大河,大家都是自掏腰包,各尽所能。

56岁的刘浩泉是景芝镇临浯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这个团队,如今是团队中的旗手、记录者和司机。三年来,他驾车和成员外出采风的行驶路程超过3万公里。“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做这些是值得的。”刘浩泉说。

不仅刘浩泉如此,每位成员都尽自己特长和能力为团队的活动贡献力量。每次外出采风走访,离不开请人帮忙,如提供当地史料的乡镇文化站站长、陌生村镇为团队领路的向导等。队员夏淑云主动贡献自己的铅笔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57岁的夏淑云退休前是一名普通工人,因喜欢画画,自学了铅笔画。“一幅画根据复杂程度要画两三天。”夏淑云说,每次出发前,她会带上装裱好的画,为团队的文化行尽一份力。

团队中80岁高龄的朱瑞祥老人自学电脑、排版软件、摄影,负责拍照、后期排版等,三本书籍、几百万字都是他排版制作打印成册的。此类事情,不一而足。

下步计划

组织齐鲁行

“不仅在本地搜集,有时候大家还要跑到烟台、威海甚至省外,寻找线索资料。”李连科介绍,比如他们在研究安丘百名进士之一的李湘棻时,通过查找史料了解到李湘棻曾在江苏省淮安市任职漕运总督。为了搜集详细资料,李连科和团队人员跑到江苏省淮安市漕运总督博物馆、漕运总督府去寻找李湘棻的名字,最终,他们在漕运总督博物馆内见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漕运总督李湘棻的名字,并请导游介绍了有关大运河漕运的前世今生。

三年多的时间,他们用脚步踩响了“民间历史文化考古队”的名头,整理的三本书籍也成为当地中小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课外读物,被当地史志部门馆藏。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潍坊学院、高密一中、安丘东埠中学等不少大中小学,邀请他们走进校园讲述河流文化。

“希望这些书籍能为研究本地文化历史提供一些帮助。”李存修表示,走完了三河,他们的脚步和梦想仍然在路上。下一步他们团队将把目光和脚步投送到省内的风景上。此外,他们还以“河长制”为平台,在安丘市开展起了爱河护河活动。

#退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