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被评为诸葛亮第二,可自负盛名,本可名扬天下,可后人知之甚少

2020-11-18新闻11

盛名是一坛烈酒,如果不管不顾、肆无忌惮地豪饮下去,始而醉,继而惑,最后就只好长眠不起了。三国时的廖立就吃了久负盛名的亏。

廖立,在《三国志·蜀书》里只能算个小角色。即使到了《三国演义》里,“英雄情结”被无限放大,就像拿着放大镜去找这个人,也很难发现他的“丰功伟绩”。

可是廖立本人并不这么小瞧自己,他“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

廖立给自己这样的历史定位,并不全是他自高自大,还有“事实”为根据。

当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借”了荆州,刚刚站住脚,就把年轻的廖立招致麾下,“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准备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此时廖立受器重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刘备急着入蜀开辟新的根据地,就把诸葛亮留在荆州镇守,而近在咫尺的孙权主动“遣使通好于亮”,还很替诸葛亮担心,怕他没有人才治理好荆州。

当时诸葛亮就明确表示,孙权您的担心是多余的,咱手里有法宝,“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庞统号称“凤雏”,与诸葛亮这条“卧龙”不相伯仲,名气自然足以镇住孙权和他的智囊们。

而在如此敏感的外交场合,把年轻的廖立也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其受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诸葛亮这番“答中外记者问”,不仅有效地遏制了孙权对荆州的觊觎之心,也极大提高了廖立的国际知名度。

有了刘备和诸葛亮两位最高领导的直接肯定,廖立的自信心自然越来越高涨了。

不仅如此,廖立还得到领导的“特别照顾”。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已经顺利在前一年拿下成都,占领益州,孙权就派人来要荆州了。

刘备讨价还价,说:“须得凉州(属曹操),当以荆州相与。”

这让孙权很恼火,就直接对荆州出手了,“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此时,长沙太守廖立不能抵挡,但坚决不投降,意志坚定地跑到成都去见刘备了。

本来丢了城池,再怎么说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错误,可是刘备“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刘备举重若轻的态度,让廖立也挺感动,不仅一点处分没受,还得了个更大的美差,廖立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而以后的好处,更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廖立被提拔为侍中。此官身居君侧,是个很受欢迎的职位,因为极易被提为三公。

现在,廖立终于“明白”,原来他是如此重要,完全有资格成为“诸葛亮第二”。喝了“盛名”的几杯烈酒,他已经醉了。

如果刘备多活几年,廖立的政治前途一片大好。可惜四年后,刘备就撒手西去了。

后主袭位,廖立立刻就被降为长水校尉。遭此打击,廖立心里有点拧巴,“常怀怏怏”。

以前根本不入他法眼的李严等人都爬到他上面去了,他却像泰山压顶一样牢靠,在长水校尉任上一动不动好多年。

这让他积攒了许多牢骚,像遭到不幸的祥林嫂,逢人就说他那“阿毛和狼的故事”。这故事也许开始还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但说的多了,就惹来讨厌了。

更糟糕的是,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变得十分刻薄,满眼都是不合时宜,都是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这让与他接触过的人更加难以忍受。

泡在盛名的酒坛里,他已经烂醉如泥,而且找不着北了。

毕竟,“残酷”的现实里有太多东西让他困惑不解:一切原本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走样了呢?

后来,他把故事讲给了丞相诸葛亮的秘书李邵和蒋琬,彻底结束了自己用盛名编织的噩梦。

他说起当初刘备不先取汉中却跑去跟吴人争南三郡,害他丢了长沙,“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

数落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最终“数丧师众”,失了荆州;

批评治中(刺史高级佐官)文恭“无纲纪”、长史(秘书长)向朗是“凡俗之人”、侍中郭演长“不足与经大事”、蜀郡太守王连“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还说重用这几个人简直是时代的悲哀。

李邵和蒋琬听到这里,头上已经冒汗了,心想:要是当着别人的面,还不知这廖立怎么糟蹋我们俩呢?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李邵和蒋琬两个老实人“具白其言于诸葛亮”,告了廖立的黑状,让很多人感到痛快淋漓。

诸葛亮是个很重法纪的人,现在居然有人公开诽谤最高领导和政府官员,的确是个不容小觑的大问题。

在极短的时间内,诸葛亮就对廖立的“诽谤门”做出了批示:“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廖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大意是说,廖立你现在就是个害群之马,到处瞎咧咧,蛊惑人心,影响很坏。

也许诸葛亮早就对廖立看不过眼了,除了李邵和蒋琬的证词,他自己还搜集了一些证据。

《诸葛亮集》里就有一份文件,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公文,说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暗昧之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灵柩)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

弃城、贪污、诽谤、杀人,罪还真不少。在这份文件里,诸葛亮还主动检举他,提到刘备即位之后,曾封廖立为将军,但廖立好像很不满意,当面跟诸葛亮说“我何宜在诸将军中”,直接跟诸葛亮要更高的官做。

这让丞相诸葛亮很不舒服,也很为难。一气之下,后来就把他按在长水校尉任上了。

现在为了统一思想,矫正视听,也只好“委屈”你廖立了:一抹到底,连长水校尉都别干了,到汶山郡当农民还比较合适。

于是,廖立就被贬为庶民,到汶山郡“躬率妻子耕殖自守”。

以后的很多年里,除了当地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还能看到这个中年男人郁郁寡欢外,蜀国的政府官员耳根清净,再也听不到“诸葛亮第二”的满腹牢骚了。因为当时也没有抖音。

那廖立有没有真心悔过呢?非也。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这个国际要闻传得很快,不久之后就连汶山的乡下老农都知道了。

大家都陷入真切的悲痛中,廖立的悲戚更甚,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左衽,是落后蛮族的穿衣风格。看来,他没有一天不希望诸葛亮能“幡然醒悟”,重新起用他廖立于陇亩之中。

诸葛亮的死,让他连这个简单而虚幻的梦都破灭了。想来,诸葛亮常年忙得晕头转向,哪有功夫想起在这个淹没在汶山地头上的田间老农?有趣的是,同样是廖立,曾经却是能“赞兴世业”的“楚之良才”。

再后来,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率军经过汶山时,还专门去看望过廖立,留给姜维和世人的最后一点印象是“意气不衰,言论自若”。

他的执着性格让成都方面彻底失望,廖立“遂终徒所”,死在流放地。

“诸葛亮第二”的荣誉不是自封的,而若真正有了那份才干,不用自封也会名扬天下。可惜廖立自视甚高,毁在盛名之下,留给历史的也只是一段笑柄。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