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看似赔本赚吆喝的项目,他如何做得风生水起?

2020-11-18新闻14

在位于甘肃省渭源县的红日药业厂房车间内,村民张在第正在和其他几个贫困户包装中药饮片,自从厂子建好后,她就在这里务工了。对于有着七口之家的她来说,每月近4000块钱的稳定收入,切切实实减轻了她的家庭负担。给当地贫困户吃上定心丸的正是天津红日药业董事长姚小青。在今年的全国扶贫日当天,姚小青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称号。扶贫路上,这个民营企业家到底是怎么把看似赔本赚吆喝的扶贫项目做得风生水起?这个沉甸甸的奖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扶贫故事呢?

甘肃渭源厂房车间

甘肃渭源厂房车间工人在忙碌

甘肃渭源“摘帽”

如今,甘肃渭源的生产线工人,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红日优先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在第夫妇俩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前两年她的公公婆婆双双生病。这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小两口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张在第回到了渭源,照顾一家老小。老人动手术需要钱,孩子上学也需要钱,一家七口的各种开销全靠张在第的老公每月不到五千块的收入勉强支撑着。

张在第还清楚地记得,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全家老小能吃饱饭就算不错。

一边,张在第给娘家打电话借钱,另一边,她通过邻居的介绍得知红日药业在当地的厂子正在招工。

岗前一周的统一培训,上岗后3个月的在岗培训,姚小青在当地逐渐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这样一来,既考虑到了扶贫,又考虑到了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更有能力去扶贫,这是良性循环。”这笔账算下来,姚小青觉得自己不亏。

张在第在甘肃渭源厂房车间工作

布局产业扶贫

2016年年底,红日药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始在全国进行中药产业布局。考察选址期间,姚小青已经查看了包括兰州、天水、定西等等几个产业园区。那时候,国家大力度扶贫助农的工作也正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选址过程中,一个有些陌生的备选名字,进入了姚小青的视线里:定西市渭源县。而真正引起他关注的是名字后面的注解:“党参之乡”,国家级贫困县。当时,姚小青就决定过去看看。尽管渭源县129万亩耕地中,有近三分之一用来种中药材,尤其以白条党参、当归、黄芪著名。但是,第一次来到渭源,姚小青大吃一惊。

当时,渭源县近三分之一人口,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块钱,当地捧着金饭碗却没饭吃,这让姚小青很是着急。在他看来,当地守着这样的金山银山发展不起来,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理念、信息以及人才储备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千年药乡的好资源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好收益。

顺着这个思路,姚小青开始布局渭源扶贫项目,从立项开始至今已有近四年时间。去年,作为红日药业投资建设的产业扶贫项目,渭源佛慈红日药业正式建厂,姚小青整合当地优势产业资源和道地药材资源,与当地药农合作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产业、中药配方颗粒等产业,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中药产业链,这也为当地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天津力量。

姚小青在布局扶贫事宜

医生的“药厂”情结

姚小青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姚小青的印象里,小时候家属区住得离兵营很近,他每天都是听着军号声起床,听着喊号声一块儿和部队战士出操。因此,姚小青无论从行为举止还是性格的培养,都像一名战士一样。姚小青也是打从那时候起,脑子里就印上了“当兵保家卫国”的烙印。

他从出生就在兵营,直到18岁考上大学才离开兵营,姚小青常开玩笑地说自己有着18年的兵龄。父亲对他给予的希望也是穿上军装报效祖国,可是姚小青并没有从军。

1988年,本科毕业的姚小青被分配到了天津市第三医院,如愿地成为了一名医生。

从医八年的时间里,姚小青感到药品升级换代的缓慢。“看着病人离去,内心有种无力感。”姚小青在行医过程中,曾几次感到力不从心。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姚小青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推动药品的升级换代,让临床能多一些疗效好的药。

接手“烂摊子”

1996年,姚小青凭借着一股子冲劲儿下海创业了。当了8年医生的他,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考验,那就是接手濒临破产的红日制药厂。说起当时企业的情景,姚小青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厂区已经停产了,玻璃都碎了。地上反碱,地砖也被蚕食掉了。姚小青看到这些,产生了先让这个小药厂活下来的想法。于是,他东拼西凑,借来了12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收购了红日制药厂。

从做医生到打理药厂,姚小青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换职业。“压力比较大的是创业失败怎么办?”姚小青说,庆幸的是,在决心下海的时候赶上了鼓励创业的好政策。

当时的姚小青不做医生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但他却执着的收购了已经处于亏损状态的红日制药厂。因为,那里曾经是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姚小青84岁的母亲在红日制药厂干了大半辈子,是当年水针车间灌装生产线上的一名员工。

儿时如火如荼的药厂突然变得破败不堪,这让姚小青很难接受。于是,他主动找到了药厂负责人了解情况,被告知经营不下去的原因是产品老化单一。

姚小青还记得母亲退休时,厂里还有140多个军属,当他准备接手厂子的时候,只剩下了32个职工。这32个职工当时已经没工资拿了。

接下了红日制药厂,表面上看,姚小青成了企业负责人,可实际上他又要盯生产,还要跑销售。医生下海,从零起步,姚小青一路走来,是一边上当吃苦,一边成长的。

姚小青在生产线上

好在对于药品这块,姚小青有专业基础,因此,他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让药厂扭亏为盈了,并且一步步走向了正轨。可是好景不长,2001年,对于红日药业来说是一个严冬。当时,药厂主营产品从16.9元一支降到了2.5元一支。“整个企业就马上进入亏损,负债达到了6000万。”姚小青回忆道。

姚小青在实验室

为了节约成本,姚小青不敢烧暖气,他裹着军大衣在厂里想办法。到底怎么才能让企业生存下去,姚小青陷入了苦苦的思考。刚好这时候,姚小青在1998年接手的一个产品问世了。帮助姚小青把现金流打开的正是这个产品,它让企业进出相抵了。

2005年,红日实现利润400多万元,到2008年的时候,企业的净利润已超过6000万元。在当时全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红日进入国内制药领域的“第一梯队”。这样的业绩让姚小青感到振奋,2016年年底,他开始琢磨如何利用红日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摆脱困境,并先后在甘肃、湖北、河南等地进行产业帮扶。

要帮助当地贫困户自己造血,设想的是好,可真到实际操作起来,哪那么容易?一开始农户并不认同品质背后严格的管理标准,姚小青的第一步走的很艰难。

为了打消贫困地区的顾虑,姚小青决定在当地建厂。与此同时,姚小青还决定打造一套具有造血机能的产业链条。

尽管,姚小青的这一做法打动了当地药农,但真正实施起来,遇到的阻力可不小。双方在合约上的磨合,是实施扶贫计划中姚小青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加快扶贫项目的发展速度,让当地群众尽快提高收入,企业产业尽快从中受益,姚小青加大人力派驻到当地做农户思想工作。

作为企业家,姚小青无形中增加了大量成本投入,这样的决定看起来明显不符合常规操作。可姚小青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从田间直接到车间,减少了运输的成本,还能就近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在姚小青看来,扶贫不能只算投入账、经济账、眼前账,还要算公益账、智慧账、长远账,红日药业的产业扶贫项目先后带动参与中药种植与车间直接就业的贫困人口超过1万8千人,220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550多人受益,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扶贫#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