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僧孺的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已发现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500多处,出土各时代精品文物近万件,著名的西周铜鼎、铜柄铁剑已载入中学历史课本,精美的玉人佣曾走出国门参展,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和甘肃省文物大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人文景观12处,各类人文旅游景点17处,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牛心杏、核桃、花椒等土特产久负盛名,“灵冬花”远销欧美。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独具匠心,社火、皮影戏、木偶戏、灯盏头戏源远流长,剪纸、宫灯、麦秆画等民间工艺品制作精美。乡村旅游日益崛起,农家乐初具规模,灵台中华甲鱼、酸汤面、大饼等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广受游客喜爱。
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事业
近年来,灵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打造灵台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建设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基地为依托,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力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规划绘就跨越发展蓝图。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科学研判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前景,提出了打造灵台文化旅游示范区这一战略定位,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聘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山河风景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灵台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皇甫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张鳌坡旅游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皇甫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书台山高效整合提质扩容规划》等十多个专业性规划,为灵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强力宣传推介提升对外知名度。紧扣打响皇甫谧和古商周两大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皇甫谧文化节、文化园开园庆典和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等节会活动;开设了“灵台县门户网站旅游文化专栏”,建成开通了“灵台旅游网站”、“中国皇甫谧网”等网站;编排演出了秦腔剧《灵台古今赞》等一批文艺作品,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了《大国医系列—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皇甫谧》专题片,新编大型秦腔历史剧《皇甫谧》获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两次成功晋京演出,灵台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省内主干道和崆峒山等景区制作安装各类大型旅游广告、旅游线路宣传20多处,积极组团参加旅游节会及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形成了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累计投资10亿多元,实施了皇甫谧文化园扩建、荆山森林公园建设、达溪河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建设、百里古密须国遗址开发、文王画卦山景区开发、张鳌坡旅游小康示范村建设、运动休闲养生主题公园新建等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工程,成功创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灵台宾馆4星级旅游饭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接待能力明显提高。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完善了以密须历史文化、农耕民俗文化、皇甫谧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文化展室,加快乡村文化广场建设步伐,助推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挖掘内涵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在县城文化广场和文化园回廊建成了皇甫谧浮雕长廊,在荆山森林公园三贤祠内建成了皇甫谧座像和墙体浮雕;研发西周文物仿制品及皇甫谧文化旅游商品6000多件,创办了《皇甫谧研究》和《中国皇甫谧》杂志,制作了《皇甫谧故里满目春》旅游风光片,开发《皇甫谧遗著集》、《碑林墨迹》等旅游纪念品11种,针灸针、拔罐器、药枕等旅游小商品10类110种,剪纸、刺绣、麦秆画等民间特色小型工艺品50多种,编排民俗演艺节目6个,开通县内外旅游线路10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曲艺、剪纸、雕刻、戏曲等各类民间文化艺人达到160多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社伙、秧歌、民间自乐班团体 20多个,木偶戏团队3个,皮影戏团队4个。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宾馆、景区(点)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技能培训,组织旅游行业积极参加各类服务技能大赛,目前全县有旅游从业人员516人,其中专(兼)职讲解员14人,持证导游9人。按照“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制定了农家乐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星级评定规范,评定三星级农家乐3户、二星级农家乐2户。成立旅行社及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各1家,新建各类大小宾馆10家,开通县内外旅游线路10条。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世界医学针灸鼻祖、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医学家。著有《礼乐》、《圣真》、《玄守》、《释劝》等论和《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郡国志》等文史著作十八种。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与世长辞,终年68岁,葬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
《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42岁患严重风痹症后,不为病魔屈服,以身试针,潜心钻研而编纂的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之中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根据天干编次,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方法技术。该书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针灸甲乙经》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视之为经方,不但为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列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学校的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唐朝初年,《针灸甲乙经》传入西域,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嗣后传入欧洲,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中医针灸”已被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学习研究针灸医学。
大力开发皇甫谧文化资源
皇甫谧文化源远流长,蕴含博大,是我国历史文化苑囿中的一朵瑰丽奇葩。近年来,灵台县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聚力推进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基地建设,在皇甫谧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优化开发思路。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邓良月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学会会长沈志祥教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一副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麻颖等9位教授和全国知名学会、院校专家学者从国家政策、技术、资金、前瞻性等方面,多次考察论证,提出了打造“针灸之都、文化灵台”战略定位,确定了建设集针灸、医疗、康复、教育、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目标,编制了《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目前正在编制皇甫谧中医针灸产业园规划,为科学有序推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泛宣传推介。建办了《中国皇甫谧网》、《甘肃皇甫谧网》,注册了“皇甫谧”中文域名,开设了皇甫谧文化研究论坛;先后成功举办了2006’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2012崆峒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皇甫谧文化园开园庆典、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及《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皇甫谧遗著集》、皇甫谧纪念邮票首发式,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皇甫谧》两次晋京成功演出,并在全省14个地州市和86个县区及宁夏、山西、陕西等地巡回演出150多场(次)。
打造传承精品。先后成立了平凉市皇甫谧文化研究院、灵台县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和灵台县皇甫谧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了《皇甫谧研究》等3个学术性刊物,编辑出版了《针灸甲乙经释义》、《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皇甫谧遗著集》等学术专著,整理出版了《针灸甲乙经》, 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中国古代名医之针灸鼻祖—皇甫谧》,完成了《皇甫谧针灸术》“非遗”普查和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皇甫谧针灸术》、《灵台灯盏头戏》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通过申报评审。
加大保护开发。投资1100多万元,保护开发皇甫湾、车头坡、歇马店、读书台、皇甫谧墓等遗址遗迹,修建了以宣传皇甫谧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广场、皇甫谧大剧院和宣传文化中心;投资1亿元,建成皇甫谧文化园、皇甫谧祠、博物馆等人文旅游景点20多处;投资1490多万元,先后建成皇甫谧中医院住院楼和中医针灸医技综合大楼,研究开发多种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针灸疗法,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加强针灸养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中医类本专科毕业生18名,选送赴外进修人员28人,在县职业中专开设护理、药剂等专业12个,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甘肃中医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中医药人才进修培训长效机制。
培育产业品牌。坚持打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术两张名片,高效整合,延伸链条,招商引资2.6亿元,实施了皇甫谧制药公司生产线扩建项目,建成了中药饮片生产线和固体制剂车间及大输液生产线,通过了GMP达标认证,现有3个生产车间4条生产线,开发的药品畅销全国各地;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人工种植柴胡、甘草、黄芪等中药材2.39万亩,建成了芍药、生地等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2处;建成了皇甫谧药浴中心和以皇甫谧系列白酒为主要产品的大锅大酒厂;注册了皇甫谧商标37项390个,开发皇甫谧银针、纪念币、邮票、邮册等旅游文化产品10多种,研发皇甫谧针灸养生系列产品10类110多种。
作者简介:冯永乐,80后文学爱好者,有新闻、摄影、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系灵台县皇甫谧产业园管委会开发交流科科长,灵台县政协文史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