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河南洛阳理工学院近日启动已持续11年的“送温暖”活动。在校区大学生服务中心,学校提供多款棉衣,31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随意挑选试穿,直到满意为止。母校“偷偷”送温暖,舆论大片点赞:“有一种冷,叫母校怕你冷”“照顾到个人的隐私,好温暖”。
比棉衣更让人温暖的,是棉衣送出的方式。从前为贫困学生送衣送物,多半都是相同款式、统一发放,有的还大张旗鼓、恨不得办个捐赠仪式。过于简单显性的受助方式,让本来充满爱心的衣物如同贴上了“贫困标签”,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区分开来,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接受起来多少有些难为情,有的甚至拒绝接受。而学校主动放低姿态,提供各种颜色款式的棉衣以供挑选,不仅照顾了个性化喜好,也保护了学生们敏感柔软的自尊。
沉默的关心里,温暖不减反增,受助者也更有尊严。放眼全国各大高校,这样的“隐形帮扶”并非个例。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改过去贫困生申请资助、开具证明的传统方式,采用饭卡大数据分析,精准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饭钱低于平均值的学生,再通过比对困难学生数据库及二次核查等,悄无声息把钱打到学生饭卡里。利用大数据实现智慧资助,兼顾了资助公平和学生尊严,可谓“润物细无声”地将好事做到了极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关心温暖不在口头笔头,而在事办得好不好、到不到位。高校们有此觉悟,与群众打交道的其他机构也应对接现实场景,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随着时代进步,技术手段不断更迭,这为提升办事水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人们的期待水涨船高,体验便捷大赞一番,遇到尴尬场景就难免吐槽。比如,有的车站推出口罩自助售货机,说是救急却设在了付费区内;有的地区建立自助图书馆,说是便于借阅却书籍质量堪忧;还有的商场设置了母婴室,说是关怀却并不整洁……看似做了“便民”之事,实则总是差了点意思,也难怪民众不满意。
细节之处,往往最能反映治理的精度与温度。耐心、巧心,“偷偷”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带给民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自然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