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中共赢,在共赢中崛起。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空间。
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市深入贯彻《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认真落实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工作部署,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按下区域协同发展“快进键”。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合作格局不断拓展。菏泽深度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促城市高质量转型崛起,奋力走好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之路。
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快速推进
菏泽牡丹机场飞行区内,登机设施在航站楼前一字排开,停机坪上可以同时容纳9架飞机,航站楼设置5个登机口。机场装修工程完工后,将迎来机场航线校飞试飞工作,今年底即可通航。
高铁一通,百业兴隆。目前,鲁南高铁菏泽至曲阜段、菏泽至兰考段、日兰高速巨野西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预计2021年底前完工并具备通车条件,菏泽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德上高速菏泽段、枣菏高速菏泽段已建成通车;新万福河航道一期预计年底前完工。
同时,以5G商用、新型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为重点,加快推动中国大唐5G产业山东总部基地、大数据农产品溯源和食品安全监管应用平台、菏泽市工业互联网平台、鲁西南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智慧城市。
数据显示,仅今年全市交通重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70亿元,“水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已现雏形,为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提供了支撑。
持续推进“231”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工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作支撑。我市加快培育“231”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凸显,有力推动传统动能改造升级、新动能活力迸发。
菏泽现代医药港起步区配套基础设施和车间厂房等已全面开工建设,神威药业、北京康辰在研新药产业化、上海公卫菏泽产业园等10余个项目陆续落地。医药港按照国际化的视野,规划建设“高端食械、医药智造、医药硅谷”等健康产业板块,建设千亿级的大健康产业技术集群。
在山东二叶项目,墙壁上处处可见的音箱状设备是无人化智能机器人信号发射器,工业4.0理念助力二叶制药智能化科技化生产。项目的高架立体库内有接近一万个货位,可实现全自动的产品仓储和运输。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设计年产青霉素类注射用无菌粉针剂3亿支、青霉素类无菌原料药500吨。企业在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达到国内同类工艺最先进水平。
通过加快推进现代生物医药港、现代医药产业园等项目进度,我市积极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联合组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促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联动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围绕“231”产业体系建设,每个产业链每年抓好20个领航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20个重点项目建设,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批大项目在争分夺秒忙建设,还有一大批项目在抢抓生产增效益。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全市上下围绕“231”特色产业体系招引项目,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在菏泽落地生根。
牡丹是菏泽靓丽的城市名片,通过实施牡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实施加快牡丹种植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牡丹龙头企业、发展牡丹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牡丹产业园区建设等“八大行动”,到2022年,将菏泽打造成全国集聚度高、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优的牡丹产业发展核心区。
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文旅融媒体联盟等平台,参加淮海经济区文化市场营销推广活动,在徐州、临沂等地开展营销推广。积极谋划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带,联动相关地市,建设生态文旅走廊。
着力强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
城市之间,如何推动技术交易与创新资源有效集聚、高效对接?
10月30日中原技术市场大会暨中原技术转移高峰论坛在菏泽举办,对此进行了探讨。大会进行了高端人才及项目合作签约、中原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及优秀科技成果路演,投融资专家进行现场点评,现场签约12项,达成成果交易意向5项。
通过中原技术市场平台的建设推广,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衔接,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在菏泽及中原地区转移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我市积极打造中原技术市场,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菏泽的枢纽作用,加快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临沂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等高等院校的创新资源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合作,联合创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创新联盟等,通过资金支持、场地免租、服务优先等激励措施,吸引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在菏泽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中试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实现人才、技术和现代生产装备等科技创新要素资源迅速集聚到菏泽。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11月8日,“蓝天碧水 生态菏泽”放鱼养水活动在赵王河畔举行,投放鲤鱼、草鱼等40万尾鱼苗,通过放鱼养水,有效净化水体,维护水生生物多样化,促进和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2014年以来,全市已连续七年开展放鱼活动,在赵王河、雷泽湖及各县区的水源地及城市水系累计放流3100余万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市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清洁能源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强化明清黄河故道沿线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巨野煤田采煤塌陷区治理修复,着力打造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坚决落实“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出台《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县区约谈问责办法(试行)》等,建立菏泽市四区大气治理作战工作机制;加强大气会商预警预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机制,蓝天白云天数持续增加。
今年前三季度,菏泽市PM2.5、PM10浓度同比改善15.8%、15.9%,SO2、NO2浓度值均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9天。
加快洙水河湿地、七里河湿地建设进度,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水质跨界断面的监测,着力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四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国家、省约束性目标要求。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十四五”规划对接,不断加快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社会事业共建共享……通过加强与区域内成员城市沟通对接,推动协同发展重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如今,加强区域合作是突破行政区划、有效配置资源、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开放发展的重要趋势。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区域各市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菏泽将进一步融入淮海经济区,加快推动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书写好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菏泽日报记者 张啸 摄影 张国庆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