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量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消失。
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消失,有人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一个时代的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每个时代传承下来的项目都会带有时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欢迎或者不被认可的项目自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有人认为项目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比如纤夫号子,这个极具时代色彩的项目,本身已经不存在于现代生活中了,但是现代音乐中却还留存有它的元素;再比如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它所展示出来的对于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民族认同感,都将成为一种精神流传下去。
不过,不管是被取代也好,化作一种精神流传也罢,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消失,可能有时代的因素,也可能有市场的因素。在我们阻止不了项目消失的时候,当务之急则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几千年后,人们依旧能够“有迹可循”。
首先,通过收藏实物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民间绘画、镂刻、挑花、印染、彩扎实物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不仅具有直观性、真实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还能够进行直观有效的展示。即便是在数百年后,相关技艺消失了,后人们依旧可以看到相关成果。
其次,在技术极为发达的当下,利用多媒体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为了“保护”的重要手段。这种保护方式可以称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手段,因为讲述、表演、节日、仪式以及传统工艺等,本身并没有多少的实物,它的精华在于整个表演的过程,不间断的录像则是可以将其完整记录的,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化存储。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倡导数字化,它不仅不占据物理空间,还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随时进行修改、编辑、排序、备份以及删除等操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度正在下降,即便是在国内几大热门综艺的推崇下,效果依旧不好,只能说明时代在变,喜欢这些东西的人越来越少。就像古玩一样,喜欢的人本身就不多,更何况这些很难创造出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将这些东西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它有展示的空间,让有兴趣的人有机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