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泉州传统村落之晋江围头:战地文化铸就“海峡第一村”

2020-11-17新闻19

围头村有着“海峡第一村”的美誉。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台海网11月17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蔚蓝浩瀚的大海、泛着银光的十里沙湾、鳞次栉比的闽南红砖古厝、狭长结实的防炮洞、弹痕累累的番仔楼……在晋江最南端的围头半岛上,6500米海岸线勾勒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传统古村落——围头村。

围头三面临海,正瞰台湾海峡,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有“海峡第一村”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命运”。

围头村村委会也建设得十分有围头特色。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炮战打出“战地文化村”

宁静悠远的午后,海浪追逐着白沙,海风轻抚着面颊,站在围头月亮湾上的小山丘向下眺望,成片的木麻黄紧依着岸礁,在海天一色中随风轻轻摇荡。这是独属于闽南沿海的美景,过去的围头,这样的美丽始终带着点悲壮,悲壮中又洋溢着满满的英雄气魄。

围头自唐代就得到开发,自古便是“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在明朝围剿海寇、明郑操兵、施琅攻明、“八二三炮战”等不同年代,都扮演重要角色,留下许多战地文化遗迹。最令围头人铭心刻骨的是1958年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

作为战时最前线,围头设置了10个炮群、44门火炮,分为东西两条战线,东线以陆军临时作战指挥所达屋楼为轴心,向南北延伸,西线则以海军临时作战指挥所毓秀楼为中心,亦向南北延伸。两个指挥所在作战一开始,便被当成目标一顿轰炸,毓秀楼的门亭、围墙、房顶被打穿了几个洞,达屋楼更是由原来的三层楼房被打成了两层。小小的村域落下了五万多发炮弹,全村五分之三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遍地是废墟残骸。直至今日,目之所及的损毁古厝大部分皆为炮弹所炸,弹痕累累的民宅成为了“八二三炮战”的重要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炮战期间,围头人民自发组织支前民兵,扛弹药、运物资、救护伤员……围头人的英雄底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炮战之后,围头民兵7人进京受表彰,荣立二等功的有11人,荣立三等功的有55人,受各级表扬的有144人……”围头村支书洪水平对这群挺身而出的英雄铭记于心。

海潮退去、硝烟亦散,浴火重生的围头没有刻意抹去历史的伤痕,而是让后人铭记过去,珍惜和平。目前,围头还保留着10个防炮洞,上方建起了一个个休闲小公园,下面代表着过去,上面则是现在的生活。一幢幢被损毁的古厝成为讲述围头近代历史最好的书籍。

依托保护完整的防御作战系统——四通八达的地下坑道、地面战壕、碉堡,以及打响“八二三”炮战第一炮、炮战主战场之一的安业民阵地第四号炮位,围头就地规划,建起了“八二三”战地公园,也是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战地公园对面的烈士陵园墙上写有“拥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字样。历史的印记与未来的期望在这里碰撞。

村里建有围头新娘主题园。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历史铸就“海峡第一村”

围头的每幢楼都有两岸的故事。以前是关于战争,现在是关于爱情。

1992年,围头少女洪双飞在工作交往中与台湾小伙陈应超相恋,而其父亲正是参加“八二三炮战”、有着“炮战小老虎"之称的洪建财。洪建财顶着压力支持女儿的婚事,让“冤家”变“亲家”,洪双飞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嫁到台湾的围头新娘。目前,围头村共有148对两岸夫妻,是名副其实的“两岸通婚第一村”。

自2010年起,晋江市每两年举办一届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嫁到对岸的“围头新娘”纷纷携夫带子回家探亲,两岸姻亲聚在一起,共度浪漫时刻。村里建有围头新娘主题园,是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的主会场,也是村民平时休闲娱乐场所。

2018年8月5日,福建正式向金门地区供水,水源来自晋江,而入海点正是围头,源源不断的淡水经海底管道输送至金门,昔日隔海对战,今日同饮一江水,世事变迁令人感慨。

谈到围头未来的规划,洪水平说:“很简单,就是要发展!”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围头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提前规划,绘制了“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致力打造海峡名村”的乡村振兴蓝图。

在围头的村史馆里,2007—2026年的规划目标被贴在每层阶梯上,一条长达20年的“规划阶梯”被设计成一艘船,寓意着众人划船,同舟共济,一步一台阶。“发展还在路上,要更上一层,计划到2026年,用20年打造海峡名村,这条路一步都不能走歪。”洪水平希望后人能记住围头从哪里来,也能知道围头要往哪里发展。将围头的故事融入乡村旅游中,无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好方法。

围头的老街保留了许多闽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红砖古厝和石头房,闽南文化气息清新而浓厚。与许多传统村落仅有留守老人小孩不同的是,围头不仅有4300多名村民,21个姓氏,还有2000多名外来居民,海外还分布着5000多名华侨,侨台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说战地文化与侨台文化是与历史的印记,那么,水清沙白、风光旖旎的滨海渔村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围头海产资源丰富,有“金鱼湖”之称。围头澳是天然渔港和海水养殖基地,主要养殖有石斑鱼、鲍鱼、海蛎、海带等海产品,这里东临台湾海峡,有闽中、闽南渔场可供远洋捕捞。2020年4月,在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的时期,洪水平就带领渔民们通过海上直播,助力鲍鱼线上线下推广和销售。

1300多年来,这个半岛留下了围头人筚路蓝缕、建设家乡的足迹,留下了围头人抵御外侮、复台平台的号角,也留下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缘情缘,留下了讲不完、说不尽的围头故事。

作为昔日福建海防的最前线,今日两岸交流的最前沿,按照“战地文化渔村”定位,资源规划部门已在着手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托战地、滨海、渔村、侨台、海丝“五大文化”,围头在新时期“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征程上,将通过“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红色党建、金色产业”的“五色围头”规划,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古村落涂抹多彩的晨光。

未来,围头将围绕“两岸缘、望归角、古今渡、渔港情、古村游”五大板块,为游客编织了一个以历史为经、自然为纬的乡村旅游网络,打造全国知名的“海峡第一村“。(记者 谢玉妹 林婕 实习生 林晶颖)

围头村是祖国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毓秀楼墙上仍保留着被炮弹轰炸的印记。围头村 供图

弹痕累累的民宅成为了“八二三炮战”的重要见证。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达屋楼是围头“八二三”炮战十大遗址之一。围头村 供图

在毓秀楼附近的海军地下指挥部遗址。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八二三”战地公园。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围头村有着长达6500米的海岸线。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老街保留了许多闽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红砖古厝和石头房。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在围头的村史馆里,2007—2026年的规划目标被贴在每层阶梯上。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番仔楼。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八二三”战地公园。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村内的千年画卷上记录着一个个围头故事。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月亮湾风景宜人。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洪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