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曹雪芹也明白,他笔下的男主角被普世价值所能接受的程度不高,不等别人批评,他自己先来两首西江月自嘲,看人家都自我批评成这样了,再批怕有落井下石之意,因此也算是堵住了众人的嘴。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如果这世间果真有这么个货色,恐怕就算是勒死也是为民除害了,又怎么可能以他为中心,潇洒下笔百万言呢?所以,与其等人来骂,不如自己先骂顿狠的,这是曹公套路而已。
那么是不是就要向反方向去看待贾宝玉呢?就贾宝玉很多的个表现来说,其实也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比如他的感情取向以及其完全不同的做法。
贾宝玉喜欢女孩子, 可这喜欢的深浅、程度、方式却大不相同。仅从他身边比较亲密的女孩子们为例,宝玉对待她们也有着天渊之别。比如从一个非常细微的点,就是青春期少女怀春的表现以及宝玉对其的态度看,可以感觉出宝玉个人的情感标准和取向。对袭人,贾宝玉表现出的是肆无忌惮的原始欲望。
贾宝玉游太虚,起因是宁荣二公之灵认为子孙里也就宝玉还算孺子可教,于是请求警幻仙子对其开悟,沁仙茗、醉灵酒、警妙曲,也是豁出去了,还将亲妹妹嫁他,让他感受了人间春色。没有想到的是,祖宗和警幻的一番苦心不但付之流水,这个小子一觉醒来只记住了和可卿缱绻时光这一件事。他还意犹未尽,回房拉了袭人复习了一番。
当然,原本宝玉对这个事是羞涩的,但架不住袭人好奇心强,一再追问之下,少男少女一起讨论一些不可名状的细节问题,很容易擦枪走火也在情理之中了。
袭人是奴才,她是主子的私产,别说宝玉和她出个格,就是要了她的命,也属荣府家事,况且袭人来到宝玉身边,她早怀争荣夸耀之心,对这等事,袭人内心巴不得呢,否则早羞的躲一边去了。
一个女孩子有什么样的心性,差不多决定了一个男子对其的态度,潜意识里,宝玉对于袭人,无论是态度还是举动上,自然要依着自己的性子随便对待。同样是奴才,宝玉提出想要和晴雯一起洗澡,晴雯直接就拒绝了,说我可惹不起爷,还拿碧痕做反面教材。宝玉就知道,这个姑娘有标准、有尺度,不可轻易侵犯,不正经的事不大会向她提,毕竟也没有人喜欢碰钉子不是。对黛玉,贾宝玉只有人性里最美好的欣赏和尊重,原始欲望属于最多余的部分。
贾宝玉的体验还是丰富的,他不光和自己的丫头,他和好几个男朋友其实也说不大清楚,馒头庵和秦钟,还有那位两人第一次相见就互换了裤腰带的蒋玉菡,甚至就连柳湘莲,两人对话里的弦外之音也令人遐想。可是不可否认,贾宝玉的爱情,其实只给了一个人,就是林黛玉。
按一般逻辑,面对林黛玉,贾宝玉不但有强烈的精神渴求,也应该有着强烈的身体渴望。可是非常奇怪,两个人从小在一起,可谓耳鬓厮磨,自从共读西厢二人感情起了化学变化以来,在亲密这个问题上,变化并不大,比如宝玉看见宝钗一段雪白的酥臂,他就想,这个膀子要说长在林妹妹身上就好了,还可以摸一摸。可见摸摸黛玉的膀子这样事在二人之间算不得什么。
摸摸膀子,歪一张床上讲耗子精的小故事,至于潇湘馆,宝玉一天能来八回,他和黛玉也的确是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可是我们发现,两个人之间竟然从未有过欲望的流动,连这样的心理活动都没有。
最有可能发生一点故事的是二十六回,黛玉午睡半醒半梦间呓语出的那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句话就是黛玉对宝玉情思的直接体现,也是青春期女孩子对爱情懵懂向往的写照。低等的奴才袭人可以有,高贵如林黛玉也不例外。
这句话被窗外的宝玉听得清清楚楚,一面掀帘子进屋,一面就笑着问黛玉:“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不禁羞红了脸,拿袖子遮脸一翻身装着睡了。宝玉先是接着问着她:“给你个榧子吃,我都听见了。”紫鹃过来要收拾床,又给宝玉倒茶,宝玉忘了情,对着紫鹃说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账,怎舍得叠被铺床?’”
黛玉听了这话,顿时沉下脸来,哭着说宝玉拿她当作给爷们儿取笑解闷的了。一下慌得宝玉连连赔了几百个不是。
宝玉黛玉这里的话和对白,放在特别的语境里,是比较露骨的,也幸亏屋里就几个不识字的婆子丫环,大家族的小姐公子说出这样的话来还是很严重的。你看两宴大观园,黛玉不过说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还是很含蓄的,尚且被宝钗教育了半天。曹雪芹这样写非常贴合人性,这世间并没有完全符合人们完美要求的人,就算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此,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你看黛玉本人就非常重视宝玉后续的态度,稍微有一点轻浮,黛玉就好似受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受过严苛教养的大家小姐非常明白那个红线在哪里。
这事以黛玉的无意挑起,却以宝玉千百声的不是结了尾,从此,这种话在宝黛的日常中再也不见。
一不小心说漏嘴,无意中的心思流露,这些人人都免不了,袭人会有,黛玉也会有,但宝玉对待她们的态度和做法却大相径庭,原因就是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告之了对方底线,也就决定了对方将如何对你采取下一步行动。如此,宝玉对袭人直奔了主题,而对黛玉,只能戛然而止。
参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