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寒衣节”,傍晚回家时,看见好多人在路口烧纸钱,以此为已故的亲人“送寒衣”,寄托思念。
不禁感慨,每个人这一生总是仓促的,我们终究都不可避免地要奔赴死亡。
一想到,假如有一天突然离开了,这世界上的人和事与自己再无关联,就百感交集。
曾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所遗忘。
我却以为,离开就是结束了,什么也没有了。哪怕是至亲的人,他们会悲伤感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淡忘。过后偶尔想起,心头也不过是泛起微微涟漪。
人们往往在失去的当时,遗憾和追悔,没能付出更多真心和爱意。拥有的时候,却有恃无恐,缺乏耐心。
父母辛苦养育十几年,长大后,儿女各奔天涯。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工作、朋友圈子,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组建起自己的家庭。一年365天,真正陪伴父母的时光很少。
对于父母,疏于照顾,更谈不上有耐心。比起小时候父母的无微不至,我们所做的,远远不够。
电影《飞越老人院》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片段:
老人得了痴呆症,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啊?”
儿子说:“是麻雀。”
过了一会儿,老人又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啊?”
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是麻雀。”
后来老人又问,儿子不耐烦了:“刚才不是告诉你了嘛!是麻雀!麻雀!”
老人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他对儿子说:“你3岁的时候,也是在这棵树下,我抱着你,你问了我几十次‘那树上是什么啊?’每一次我都不厌其烦地告诉你,那是麻雀。可是你每一次问我,我心里都开心得不得了。”
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我们可能看着电影中的情节,会感怀,会惭愧,可一回归现实中,又往往容易忽略了那些小细节。
孩子问什么那是天真可爱,有好奇心,父母如果问,就是唠叨,嫌烦了。可我们也曾是父母怀里天真可爱的孩子。
上次回家,有一对父子来家里让母亲给加工面条。通过他们的言谈,我们了解到,老父亲今年已经七十六岁。儿子五十岁出头,大脑有点问题。儿子对他父亲说话时吆五喝六,骂他父亲给别的儿子娶了媳妇,唯独骗了自己。老父亲则在旁边一声不吭。
老人一共有三个儿子,老伴前几年去世了,两个小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娶妻生子,各有自己的生活。大儿子先天残疾,一生未娶,与老人相依为命。
你不能指望一个先天患有残疾的儿子,同常人一样对待自己的父亲。而这位老父亲却忍了儿子一辈子的牢骚、埋怨,还一如既往地照顾他。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要拿出几十万去治疗简直难如登天。只能感叹命运对这个大儿子不公,但他也拥有了父亲一生的偏爱。
换作是假如这位父亲身患残疾,儿子未必会有父亲一半的耐心。
常人更是如此。
其实有时候,生活的仪式感也挺重要的。平淡的日子里,多了一些甜蜜和惊喜。
仪式感,不该只存在于小孩子和年轻人之间。当我们也这样去对待父母,发现他们如同小孩子一样,乐开了花。
在亲人健在时的陪伴和关爱,胜过在失去他们时,千万遍缅怀。
*往期文章*
一封寄不出的信 | 再见,就是 再也不见
女孩子该有怎样的人生格局,才能不在恋爱关系中失去自我
教育思考 | 不要让批评的种子,在孩子的内心世界生根、发芽
毛姆《面纱》| 真爱很贵,在不被看见的人那里一文不值
毛姆《面纱》|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心灵的救赎
没有一个孩子是无药可救的 他们只是缺乏 爱的教育
……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爱自由,爱文字,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