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常见现象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本来是个温柔妈妈,但是一碰到孩子磨蹭,就立马化身"母老虎",每天上演"惊天地,泣鬼神"的"催娃"模式:
催起床:叫第1遍不起,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声,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来,眯着眼磨磨蹭蹭穿衣服。
催上学:上学路上总是有各种状况,不是忘记带书、忘记带作业,就是忘记红领巾、水壶,甚至是书包。
催作业:写个作业拖拖拉拉,刚坐下没5分钟,就嚷着要喝水,一会又想吃水果,一会又想上厕所。本来作业不多,非得磨蹭到八九点才写完。
催睡觉:都是快10点半了,还在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催一声没动静,多催几次,孩子到先急眼。
整天跟催命似的,但孩子却一点改变也没有。
其实这并不是特例,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拖延症,他们总要拖到最后的再行动。
②到底是谁在急?
估计很多大人心里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总要墨迹?
是啊,为什么孩子出门总拖拉,收拾玩具很墨迹,洗澡睡觉爱磨蹭。 既然搞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磨蹭,不如我们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催促孩子吧。 如果此时让你回想催促孩子的事,原因都会是什么呢?
1. 赶时间:比如早晨要出门,担心时间不够怕上学迟到,上班迟到。比如晚上已经很晚了,想让孩子赶快睡觉。
2. 见不得孩子墨迹:总忍不住想提醒,比如孩子吃一口饭,要在嘴里嚼很久。
3. 喊不动:孩子比如叫孩子穿衣洗刷,喊了半天没动静。随便一件事,放在当时分分钟忍不住要吼一句"快点快点"。
可真的是孩子磨蹭吗?其实并不尽然。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孩子只有催促才能快速完成。
然而事实不是。
③为什么孩子总要墨迹?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越催孩子快点时,孩子做的越慢。就譬如催孩子穿衣刷牙,我们可能喊了七八遍"快点快点",孩子依然丝毫不动,甚至还要闹情绪。
而面对这个场景时,通常我们很容易炸毛。为什么我们会炸毛?
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因为孩子当我们的催促是耳旁风。孩子打乱了我们的时间节奏,没有按照我们计划的10分钟内准时出门。
这就是我们忍不住催促孩子的原因和真实感受。
而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可能并没有去捕捉过。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很快了。每当家长催促孩子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是有在做这些事,只是动作很慢而已。 比如穿鞋,孩子穿一只鞋是先拿一只,蹲下来慢慢穿;穿好之后再拿另一只。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分钟。 1分钟穿鞋子,对于一个大人来说是非常慢了。 因为大人穿一双鞋子,大概也就是10秒以内吧。所以,绝大部分成人是忍受不了花1分钟来穿鞋的,尤其是早晨要赶着出门。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呢,1分钟的穿鞋速度已经很快了,她们手脚的灵活度赶不上成人。 常言道:"十个孩子九个磨!"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其实,孩子5、6岁之前的"磨蹭",并不是真的磨蹭,只是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更不会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紧迫感。在孩子还不能准确感知时间的时候,去要求他在特定的时间里一定要完成什么事,其实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
有研究发现:
2~5岁的孩子,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6岁时,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没有概念。
直达上小学后,孩子才有一点时间概念,知道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爱磨蹭,生理能力不足,因而做事的动力不足。
因此,孩子和成人做事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从生理差别还是智力认知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孩子很难像成人一样,控制住时间的分配和做事情的节奏。比如说早晨,成人听到闹钟可以立马起床,而孩子可能需要先从熟睡中慢慢适应,才开始慢悠悠地起来。如果用成人的做事标准衡量孩子,他们基本上很难达到我们的期望。
当然,也需要注意有些孩子故意磨蹭,只为求关注。一旦孩子感觉自己被忽略了,为寻求关注,他们可能会出现:撒谎、扔东西等,其中还包括故意磨蹭。
④如果不催孩子(6岁以内),那要怎么办呢?No.1:从生活环境中让孩子感受时间的存在
在生活环境中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是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基础。但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很难感知的,我们需要借助钟表、沙漏、计时器等能够体现时间的工具,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家长最好把这些东西摆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比如在客厅的显眼位置摆放钟表,在床头放置闹钟,让孩子看到这个物品就能直接联想到"时间"。
当我们外出时,可以把跟时间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比如:根据太阳的位置、月亮和星星的出现、早中晚吃饭等推测时间的变化。
No.2: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会时间的长短和变化
6岁以前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所以当你火急火燎地冲孩子喊:"快点,还有五分钟就迟到了。"但孩子还是会慢慢悠悠地做着自己的事。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五分钟是多长,所以自然不会着急,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感觉五分钟还有很长。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生活经常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他们就能逐渐在生活中增强对时间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把孩子的一个行动与具体的时间进行对应,让孩子体会和感受时间的长短。
1、指令式的提醒。
针对一些简单短小的任务,家长可以采用时间线索或者"倒数"等指令来提醒孩子的行为。家长可以在给孩子下达任务指令之前,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这个沙漏漏完或者等我数到0,你就应该洗漱完毕了(也可以是其它更适合孩子情况但所需时间较短的事情),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孩子一种时间的紧迫感,让他能快速地、专心的去做这件事,在听着"倒数"或者沙漏的滴答声做事的同时,孩子也能很好的感受到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流逝。
或孩子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比如穿鞋、吃饭等,也可以告诉孩子他花了多少时间做这件事。
2、时间段的提醒。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稍微长的一段时间来完成的事情。首先准备好计时器或者闹钟,最好是图像化的挂钟,比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钟。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的图像,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然后规定好做某件事需要的时间,比如:上厕所、喝水、整理游戏材料等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吃完饭;最后尝试让孩子看钟表完成任务。
比如:告诉孩子,你需要在10分钟之内,把你的玩具都摆放整齐。然后拿着钟表指给孩子看,现在这个长的指针(给小宝宝用的钟表,有时针和分针即可)指在"老虎"的位置,当它指向"龙"的位置的时候,10分钟时间就到了。你现在开始整理玩具,务必在这个长的指针指向"龙"的位置之前完成。这样的过程,就可以培养孩子形成"10分钟、半小时有多长"的时间概念。
No.3:在语言表达上让孩子准确地理解时间
虽然宝宝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果家长能够用准确的时间语言跟孩子沟通,那么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时间和自身的真实关系,感知时间的真实存在,从而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为了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让孩子把生活与时间相联系,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周末或节假日,跟孩子一起玩一个简单的亲子游戏——"记录我的一天"。
从早上起床开始,先让孩子回忆一下,过去一天里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情,然后由家长帮忙把起床后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在一张空白纸张上,然后家长可以并告诉孩子大概什么时间做的什么事情,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当把全天做过的所有事情记录完毕后,父母再打开电脑,将这些事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一制作成一张漂亮的表格(如上图所示)。最后,再把这张"我的一天 "打印出来,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当今后到时间需要做某件事情时,可以提醒孩子看看这张一日行程表,督促宝宝严格遵守时间。
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一起完成时间轴的制作,帮助孩子更加清楚地理解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制作这张图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明白,他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是有规律地分布在各个时间点上的,这是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和时间之间关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家长都有催孩子做事的经历,通常都是说"快点,马上迟到了"。家长不能够给孩子准确的时间信息,孩子接受到这种模棱两可的信息,自然也就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做。那么,我们不妨对照和孩子一起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把催促的词语都换成准确的时间语言,比如:明天早上7:00准时起床,8:00出发去游乐园;现在距离上课时间还有30分钟,如果在10分钟之内没有出门,你就会迟到。
通过准确的时间语言,督促孩子无论日常作息还是玩玩具、做游戏,都要按时开始,按时结束,从小养成守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习惯,防止日后做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No.4:若孩子依然磨蹭,要换多种方式"催促",忌简单粗暴
孩子做事,肯定没有大人那么迅速,日常生活中,不要经常催促,把磨蹭的观念注入孩子脑中。不然,孩子明明在用自己的正常速度做事,父母经常说"怎么那么慢?""怎么还没完成?"无形之中,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快不了。
所以,不要急,不要吼,"催促"也可以换种方式,比如:孩子早起有赖床的习惯,那我们就需要把控好时间,给孩子设置闹钟的时候,就要给孩子留出赖床的时间。闹钟响后,不去叫她。其实大多已经被闹钟闹醒了,只是不想起来。大概过个两三分钟后,再给孩子脱睡裤换校服。一般情况下,在换完校服时,孩子就完全清醒了。接下来就会顺利地刷牙洗漱梳头发,情绪很平稳,也不会闹情绪。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把握好时间,保证在不催促的情况下能顺利按时出门。如果我们自己清楚知道,时间来得及,我们状态也不会表现的急躁,对孩子也不会一直的催促了。
另外,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把"快点快点"换成告诉孩子具体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催孩子,觉得只要我们催的急一点,孩子就能马上去做。其实不然,可能我们一声声的"快点快点",正在掀起一场孩子的情绪风波。
我们希望孩子快点完成什么事,就直接告诉他。比如穿衣穿鞋,我们就直接把衣服鞋子递给他们,"来,穿鞋or衣服了"。 不催,直奔主题才是最快的,说十句"快点快点",都不如你直接过去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做。这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穿,是在指导他快速自己完成穿戴。
当我们温和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的时候,只要孩子有能力,他们都是乐意配合的。如果没有,那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完成那件事。若是这样,催促并不能使得孩子快一点,不妨就留出一些时间给他磨蹭吧,等他能力足够时自然就快了。
实在不行,那就让孩子尝试一次自然结果,感受下迟到的滋味吧。这也好过我们无尽地催促,让孩子每天过在火急火燎的时间里。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过——自然后果法,把孩子的一切还给孩子,自己掌控,自己左右。拖延构成的所有后果,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你就会发现孩子就会展现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
⑤如果不催孩子(6岁以上),那要怎么办呢?
这一类主要是已经读书的孩子,家长们最痛苦的是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磨蹭。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心情愉悦,动作就快!
学习是很枯燥的,但如果我们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开心的事,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那么,孩子的动作就会快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
其实,孩子总是磨蹭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慢吞吞的样子,确实让父母很着急。面对这样子的孩子,性急的父母,每次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内心感觉到深深的挫败感。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磨蹭的原因。
(1) 消极抵抗
上了小学以后,孩子们已经慢慢培养起了自己的独立意思(这一点是正常且必要的),有些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喜欢被父母"绑架"和完全地控制。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意志被威胁,不能自主,不能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会以消极的行为来表达愤怒或反抗,这个行动就是开始磨蹭,就是什么事都慢慢来。当父母因为看到孩子做事效率很慢而情绪糟糕时,孩子反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快意,因为他觉得用"慢的行动"能控制父母的情绪,这个感觉很诱人。
(2) 天生性格因素
天天小的时候,吃饭比较慢,一口饭经常半天嚼不完,始终含在嘴里,当时天天的妈妈特别着急,现在天天已经上高中了,吃饭依然细嚼慢咽,没有任何改变。不过,天天在学习方面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没有因为慢而造成作业没有完成,或者考试题目没有做完的情况。其实,他一直以来都能自己掌握着时间和节奏,根本不需要催促和提醒。
对于孩子的磨蹭,我们的着急只是父母自身的不适应,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耽误什么。如果因为完全天生性格造成的慢,耽误了事情,孩子在意识到后通常会自己主动调整,他们天生就有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如果孩子感觉不妙,或者因为太慢而影响到生活和学习,他们会主动调整过来,前提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和人格,他们才会乐于反思和改变。
除了尊重孩子天生的性格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提醒方式,比如发现孩子做作业慢,可以事先商定一个暗号,轻敲桌子,或眨眨眼等,用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子做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避免过多打扰他们做事的思路。
(3)缺乏时间观念
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也还是有些模糊的。他们并不明白15分钟到底是多长。有时家长命令:"快点儿写作业,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到九点,该睡觉了。"可是,孩子可能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动不动的。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参考上述所提到关于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做法。等孩子有了对时间的初步感受后,慢慢地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要出门,最好提前5分钟通知,提醒孩子做准备,不仅是意识当中的重视,也是让他们心里上有个预期,做好行动的准备。
(4)过于依赖
很多家庭里的父母、老人以及保姆都在照顾孩子,给孩子穿衣、喂饭、穿鞋、拿书包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全都在替他操心,提醒孩子完成这个、顾及那个,什么事都由家人安排好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依从。
时间久了,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离开父母就会迷失方向,行为、意识懒散,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能力,遭到破坏,做事缺乏主动性,更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意识,同时也缺乏主见,心理上总习惯依赖他人帮忙。
因此,父母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自己做事,为自己做主,以此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唤醒他们的力量感和责任意识,从而让他们提高效率。有时间的家长还可以去看一本书《不管教的勇气》,里面有更详细的方法和很棒的建议。
(5)缺乏兴趣和自信
5岁的小男孩,看到别人跳舞后,随口说了一句他想学习舞蹈,妈妈就给他报了舞蹈学习班。于是小男孩和一群小女孩一起练习压腿,上了两次课就感觉很累。他告诉妈妈不想再跳了,妈妈说:"学费已经交了,必须要跳。"结果每次临上舞蹈课时,他总是磨蹭,不出门,跟妈妈玩起了捉迷藏。上课的时候还经常捣乱,小动作很多,以致老师要求家长看着孩子上课。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缺乏兴趣时,他们就没有热情和耐心去完成,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巧妙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对事物慢慢产生兴趣,或不反感,他们专注的学习效果就会好得多,也不会出现磨蹭、捣乱的行为。
当然,也需要跟孩子做好沟通,明确了解孩子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原因,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6)注意力被转移
只有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孩子的行动效果才好。当他们的注意力被一些事物分散后,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即使作业完成了,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质量和效果,更谈不上全力以赴带来的成就感。只有心、脑、眼、手等全部协调工作的时候,效率和结果才是最优的,磨蹭、散漫的行为自然没有了踪影。
避免磨蹭提高效率的具体方法如下:
(1)为孩子提供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
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比如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一套让孩子感觉舒适的桌椅等,以此表示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支持和重视,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在心理上引起重视。当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里要避免电视、来回走动的声音,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这样孩子的专注度高,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撤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孩子的学习环境除了保留必要的书本、学习用具等,其它与学习无关的玩具、手机等物品要统统拿走。净化桌面环境,可以减少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机会。让孩子可以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3)充分准备好学习习惯
孩子在学习和写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胶水、剪刀、水彩笔、卷笔刀、铅笔、橡皮、签字笔等工具要准备齐全,平时要整洁有序地存放孩子的书房里,免得孩子在需要的时候东找西找,在寻找过程中心思又被吸引到其他事物中去,从而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孩子完成作业的效率。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像医生走进病房、科学家走进实验室一样,孩子坐在书桌前,就会不由自主、专注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习惯叫做"地点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形成专注的品质。他们的大脑中也会构成一个图景,形成固定的思维通道,巩固强化神经回路的建立,从而帮助孩子养成专注做事的能力。
(5)开展适当的户外活动,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天性喜欢玩耍,在闲暇之余让孩子开展适当的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释放体能,或者通过打球、踢球、游泳等方式,让孩子在他们乐意进行的运动中愉悦心情,摆脱压力,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舒展。这样,他们在学习或做事时会更加容易集中精力,认真投入,而不是总在消磨时间。
(6)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有觉察和疏导的能力,要引导孩子将事情的原委和不快讲出来,通常在孩子倾诉和我们聆听的过程中,他们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从而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接纳和理解孩子,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这样子孩子做事和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智慧的父母是孩子的心灵导师,孩子心情愉悦就会行动力强,自觉性高,积极主动的做事的能力也油然而生,小磨蹭自然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