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位于杨浦区的上海院士风采馆内,一场“院士Talk”讲坛正在进行。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缓缓走到聚光灯下,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向人们讲述他主持设计黄浦江越江大桥的经过。
台下的听众,无不走过林元培设计的桥梁。上海中心城区的杨浦、南浦、卢浦、徐浦4座越江大桥,以及通往洋山港的东海大桥,均出自林元培之手。
林元培讲述黄浦江大桥建设的故事。
“在黄浦江造大桥是可能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黄浦江上无一座越江大桥,浦东人到浦西,主要的交通方式是轮渡。每天104万人次的客流量,年复一年地在浮浮沉沉的摆渡船上横渡江水,到对岸去上班和生活。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承载着一代代桥梁人的梦想。
“那时候他们问我,要是明天就造黄浦江大桥,有把握吗?”林元培摇摇头:“我没有把握。”
南浦大桥建设以前,面临着三个“困局”。林元培说,“黄浦江江面跨径超过400米,我国当时的建设经验只有200米。其次,我国的斜拉索桥建设水平和国外差距很大。再次,上海大部分是软土地基,大桥建设带来的沉降会对周边大楼造成影响。”
为了给南浦大桥寻求“实验样本”,林元培把目光投向了国内的中小桥梁,把大桥的设计构思落在风险相对较小的中小桥实践上。
1985年,林元培迎来了第一个“样本”,上海新客站恒丰北路斜拉桥。“那是一座小小的斜拉桥,我们解决了拉索和软土地基打深桩的的两个难点。”1987年设计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时,他又攻克了大跨径难点。“石门大桥的桥墩做在嘉陵江中间的小岛上,离岸边230米,如果这个做得成,跨度翻个倍就是460米,这就超过黄浦江的跨度了。”
石门大桥建成那天,林元培激动地把“400米斜拉桥”写进了上海黄浦江大桥的可行性报告。“在黄浦江造大桥是可能的!”
南浦大桥。
成就“世界第一跨”的勇气
1988年,浦东开发开放前夕,越江大桥建设迫在眉睫。林元培团队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以嘉陵江大桥为原型设计,二是参照当时位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安纳西斯桥。“大家都选择国外的方案,我也同意。但在实地考察时,工程师们发现那座桥的桥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结构裂缝。”
“南浦大桥的设计,绝对不能有这个瑕疵。”林元培坚决地说,而此时南浦大桥桥桩已经打下去了。那段日子,设计团队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一遍遍地讨论、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裂缝的方法。“按照国家规定,大桥建成20年要做一次质量大检查。南浦大桥1991年建成,到2011年检查时,桥面一条结构性裂缝都没有。”
南浦大桥之后,便是杨浦大桥。“杨浦大桥江面跨度600米,如果把400多米的南浦大桥的方案搬过来,就意味着有一个桥墩落在黄浦江中。”众人心知,如果不沿用南浦大桥的方案,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把大桥做成一跨。“600米,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
“要造就造最好的桥,让两个桥墩都立在岸上!” 1993年9月建成的杨浦大桥,主桥长1172米,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跨度为当时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的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跃居国际桥梁界领先地位。“杨浦大桥建成后,有法国总工程师来参观,他们要在诺曼底建一座850米的跨海大桥,请我到国际桥梁大会上报告经验。他说,‘你做成了600米,我做850米就有底气了!’
杨浦大桥
再后来,建设徐浦大桥的时候,林元培决定交给年轻人做。“你们放心大胆做,出了问题我来负责任。”林元培说。当初参与建设的那一批年轻设计师,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工程大师了。
每一座黄浦江越江大桥的建设,都是一次突破。“建卢浦大桥的时候引发了很大争议,人们认为上海已经有三座斜拉桥,应该给城市一个新景观。”最终,林元培选择了自己从未做过的拱桥。他说:“这个弧线最单纯,最美。”
听院士们讲过去的故事
林元培的故事讲完了,听众们仿佛随他一起经历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随后,红外物理学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学界泰斗汪品先带来的演讲,又带人们游历了人工智能和深海探测的科学世界。而更让听众们感动的,是三位院士追求科学、建设家国的精神。
褚君浩揭秘传感器背后的奥妙。
汪品先说,第一次沉入深海的感受是“绝对的黑暗”。
事实上,上海院士风采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2006年建成的上海院士风采馆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展馆。最近,院士风采馆对馆内空间进行了全新改造和功能提升,重新对外开放。
升级后的院士风采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奋斗与辉煌”、“梦想与追求”、“使命与荣耀”、“开拓与创新”四大展区,结合视频讲解、虚拟互动等高科技展陈方式,展示沪上200多位两院院士的风采,拉进科学与大众的距离。
院士墙。
当天启动的“院士Talk活动”是由杨浦区委组织部主办的杨浦区“院士智汇”系列活动之一。未来,杨浦区将以上海院士风采馆为平台,邀请更多院士进园区、校区、社区、商圈和场馆,通过线下剧场沉浸式演讲秀的方式,让市民近距离接触前沿的科研成果,聆听院士们的奋斗故事。
来源:作者: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