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东方饮食文化中,有哪个字让西方人最摸不着头脑,那一定是“鲜”这个字。西方人很难理解东方人对鲜味的追求,鲜味到底是什么味道?没人说得清,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对鲜味的定义。
有人说鱼羊烹饪就是鲜,有人说春天新采的笋就是鲜,有人说刚捞上来的鱼就是鲜,也有人说金华风干了的火腿就是鲜,还有人说云南雨过后的菌子才是真正的鲜。“鲜”就像是一种东方玄学,代表了烹饪水平,但西方人却不怎么能明白这个道理。
日本人发明的味精,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用?
味精,也是鲜。日本人率先从海带中提取了谷氨酸,然后制作出味精,一时间成为亚洲的流行。别以为日本人就不用味精了,这东西就是日本人发明出来的,只是名字叫“味の素”,我们叫味精罢了。
中国人面对味精的时候,总有一种排斥感。一方面是崇尚自然风味的中国人,看到这种小小的透明的结晶体,一点点就能带来鲜味,忍不住怀疑这是化工制品。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有太多太多提取鲜味的食材和方式。
蔬菜中的鲜味
不少蔬菜中含有鲜味物质,传统代表之一就是笋,和时间赛跑的笋,在小小的身体里积攒着鲜甜的滋味。因为笋天然含有游离氨基酸,这种成分里就有谷氨酸,也是鲜味的秘诀。古人早已认定笋是“至鲜至美”之物,不仅吃笋,还将笋搭配其他蔬菜,提升鲜味。
菌类中的鲜味
和笋相提并论的菌类,是山野中获取鲜味的又一个秘诀。菌类含有和谷氨酸一样能产生鲜味的物质“核苷酸”,让人欲罢不能,再加上菌类独特的口感,二者结合成了云南市场上紧俏的货物。每当菌子上市的季节,云南人冒着“看小人”的风险也要吃菌。
肉类中的鲜味
为什么人们那么爱吃肉?相信有一半原因是因为肉中含有鲜味,鸡肉中有核苷酸,因此鸡汤鲜美无比。羊肉虽有膻味,有人不能接受,但羊肉也是大家公认的鲜味来源,毕竟“鲜”这个字便是鱼羊组合。
海鲜中的鲜味
在海鲜面前,味精就是多余的。海带、贝类本身就有鲜味,贝类中含有“丁二酸”,日本人在鲣鱼干还发现了鲜味物质之一“肌苷酸”,因此鲣鱼干成了日本人熬上汤的一样重要食材,同样说明新鲜的海鱼自带鲜味,无需味精,就已经鲜美到让人垂涎欲滴。
发酵得到鲜味
酱油、鱼露、豆瓣酱、大酱,都是发酵的产物,食客们同样能从这些调味品中吃到鲜味。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发酵的产物。将各类本身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类、蛋类、肉类发酵腌制,转化为氨基酸以及各种特殊风味的产物,便能获取鲜味。
除了这些调味品,火腿、香肠、皮蛋,同样是通过发酵得到的美味食材。经过腌制和发酵,鲜味被充分留在食材当中,由于鲜美的滋味太强烈,这些食材通常不适合空口食用,与其他食材一同搭配,比如上汤火腿、香肠煲仔饭、皮蛋瘦肉粥,高温蒸出鲜味,让其他食物充分浸润,成就一道料理。